【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重拾民俗的“嘉禾美果”
——《中山大学典藏民俗学丛书》面世,主编叶春生细诉中国民俗学种种掌故与现实
  作者:记者 莫艳民 张演钦   摄影/图:记者 黄伟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5-18 | 点击数:8957
 


  广州市民流行谚语“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背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广州“高第街”和“仰忠街”的得名,来源于古代穷人家?广州儿歌《鸡公仔》、《月光光》等你会唱几首?……

  在70多年前的国立中山大学,有这样一批学者,如顾颉刚、刘万章、容肇祖、杨成志、钱南扬、钟敬文等,放低大教授的身段,从大学讲堂走入乡野,搜集了中国各地民俗风情的点点滴滴,编纂成中国第一套民俗学丛书———《中山大学民俗学丛书》。70多年过去了,这套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突出地位的民俗经典丛书散佚各方,有的甚至流失海外,令人嘘唏不已。


 
叶春生教授秉承乃师素志,70多年后重新出版民俗学丛书

  然而,前不久,“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的高足、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叶春生教授,带领他的同事及弟子共十几人,从各地甚至海外将这一套丛书奇迹般地全部搜罗回来,加以整理注疏,并在近日重新出版了《中山大学典藏民俗学丛书》,让海内外学界得以重新全面审视中国民俗学最早生成时的勃勃生机。

  昨天,叶春生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细诉了中国民俗学种种掌故与现实。

  大学者为何青睐小民俗

  翻看《中山大学典藏民俗学丛书》,不难发现,许多学者的名字,都和一个个小小的民俗材料联系起来。如:顾颉刚研究苏州一桩婚事的总礼单、刘万章关注广州专替丧家做唱喊工作的“老婆子”的多种哭法,钟敬文用国语翻译广东地方的民歌……

  为什么当时像顾颉刚这样一流的学者,愿意从事搜集民俗这样看起来有点“下里巴人”的事业呢?叶春生解释道,民俗代表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是很有内涵的东西,民俗学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初的国外,就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当时这一学问在中国并没有多少人问津,一直到史学家顾颉刚、文人刘万章(半农)等人的涉足,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刘万章曾指出,风俗是人们生活的表现,各处风俗不同,就是各地的人之生活迥异,如果把这不同的风俗,通通记述出来,给大家知道各处迥异的生活,是多么欣幸的事情!因此,他们的愿望是“在以前没有人注意的荒芜之土———民俗———中开垦成沃美的耕地,收获无数嘉禾美果”。

  叶春生指出,最早在中国收获民俗学美果的当属史学大师顾颉刚。他在当时的《中山大学民俗学丛书》中推出了著作《妙峰山》,是中国第一部经有组织的实地考察后写成的民俗学经典,第一次打破了文史学家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思路,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田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期顾颉刚还贡献了《孟姜女故事研究》三册,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考察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和演变,并以跨学科的眼界,把历史研究和民间文艺研究结合在一起,被誉为“中国民俗学扛鼎之作”。此后,闻一多、茅盾等研究中国神话,无不秉承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还引入了西方的研究理论,颇成气候。

  叶春生说,民俗学说起来是一种广泛运用语言学、社会学、宗教学和人类学的边缘学科,但是其研究的内容却是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民情民风,因此人们既可以把这一套丛书当作解放前中国民俗学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可把它看作是雅俗共赏、饶有趣味的读物。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04-05-07 15:42:4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零]读《张政烺论易丛稿》
下一条: ·[秦燕春]一钗一簪中蕴含的活泼泼生气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