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春节新过法:拜年走俏 晚辈给长辈压岁钱
  作者:记者 王海鹰 陈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7 | 点击数:8305
 


  新华网济南2月6日电(记者 王海鹰 陈灏)电子贺卡、短信视频拜年、晚辈给长辈“压岁钱”……一些新年俗正在悄然改变传统的“过年”方式。这些新年俗虽然取代了过去一些旧习俗,但仍然承载传统春节文化的内涵,寄托着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愿景。

  视频拜年走俏

  朋友五湖四海,怎么给他们拜年?从北京回到山东枣庄过年的司文博有他的办法:“如果是长辈、老师,就打个电话问问好;同学和业务上的朋友,就给他们发发短信;很亲近的人,就视频拜年了。”

  短信拜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司文博说:“现在人的交际圈都很广,朋友五湖四海都有,生活节奏也快,不可能再像父母那代人那样,逐一登门拜年。现在大家习惯发短信、打电话来代替,于人于己都方便。”同时,司文博也告诉记者,离得近的亲戚朋友,他首选还是上门拜年。“亲戚是越走越亲,不走就生疏了。”

  日益发达的通信技术也给拜年方式带来了新鲜血液。济南市民陈子默今年赶了一回潮流,他用3G手机的视频通话功能给几个在外地的好朋友拜了一次年。“在手机上看到朋友们,感觉一下子就近了好多。”相比手机视频电话的高额话费,陈子默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视频聊天给朋友们拜年。不仅免费,而且图像更清晰,同时,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率也远高于3G手机。

  “主要是给那些好久不见的老朋友拜年,放假了大家有时间,都能上网,借这个机会加紧联系;另外,也想看看他们有没有变化。”对于那些平时不是非常熟悉的朋友,陈子默大多通过QQ、MSN发条拜年的信息,或者通过邮箱发张自己制作的电子贺卡,向他们送上春节的问候。

  压岁钱:晚辈给长辈发红包

  以前是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如今,晚辈也开始给长辈“压岁钱”了。武汉市民王雄的爷爷年近八十,住在农村老家。王雄这些年每年带着爱人和孩子回到老家过春节,都要给爷爷一个红包,里边装着给爷爷的“压岁钱”。

  王雄告诉记者,小时候总是爷爷给自己压岁钱,如今自己成家立业,也该多尽孝道了。“爷爷年龄大了,不愿意到城市生活。我们不能在他身边照顾他,就只能让他物质上过得好一点了。平时给爷爷钱,他不肯要。就只能等到春节的时候,以"压岁钱"的名义给他。虽然他总说,应该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但他每次都很开心地收下了。”王雄说,给爷爷“压岁钱”,一方面是在物质上给爷爷一些回报,另外也借此祝福爷爷健康、长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给长辈发“压岁钱”的现象已经很普遍。很多年事已高、不和儿女住一起的老人,在辞旧迎新之际,都能收到子女带着祝福的红包。

  “钱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希望父母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的汪亢亢笑称,今年春节回家,她把半年的工资都“上缴”了。汪亢亢今年研究生毕业,刚参加工作。她说,父母为自己操心了二十多年,自己也该回报一下他们了。她认为,压岁钱本身就带有祝福平安、健康的意思,自己现在有能力赚钱了,给父母一点“压岁钱”,希望他们健康平安,自己也好放心在外工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1年02月06日10:5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北京举办30余场庙会 商业味浓郁文化色彩暗淡
下一条: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