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星]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宇宙药”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3 | 点击数:22242
 

  本文关心西王母主要有两点:一是根据散见于古代文献里的说法,这位“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庄子•内篇•大宗师》)的西王母,似乎曾与中原一带的先贤尧、舜等有过不少交流,《焦氏易林》:“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善子。”《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来朝”。《太平御览》七九零引《括地图》曰:“殷帝太戊,使王孟(一说王英)采药于西王母。”从神话学解释,西王母拥有不死药可能正是先贤们对她趋之若鹜的缘由。二是西王母形象在历史上不断演变,到后来的道教神话体系里以及在中国神话不断被“仙话”化的过程中,其司职、地位和影响均有了极大改变,最终成为仙界(天界)司职“蟠桃园”的圣母——王母娘娘。

  西王母的权威和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来自她掌握的不死药和吃了可长生不老的仙桃。就此而言,西王母又是生命之神。《史记•赵世家》:“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竹书纪年》:穆王“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穆天子传》卷三,描述了穆王西征至“西王母之邦”,以白圭、玄壁等玉器和锦组百纯之类礼物拜见,并和她瑶池相会,筵宴对歌。这段故事亦见于《列子》卷三,虽详情不得而知,但“西王母为天子谣曰:……将子无死,尚能复来”,似乎暗示他获得了西王母馈赠的不死药。

  和语焉不详、形状模糊的不死药形成对比,可使人长生不老的桃果在后来的仙话里有极其生动的描述。俗世凡间据说曾拜见过西王母的另一人即汉武帝,他“确实”是享用过她的蟠桃仙果。在托名班固的《汉武帝内传》里,西王母容貌美丽、婉约可人,她馈赠武帝几枚“桃之甘美,口有盈味”的蟠桃,武帝想把吃剩的桃核收藏起来,“母曰,此桃三千岁一生实耳,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如何?”。晋张华《博物志》卷三:“汉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帐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后来又有武帝获赠仙桃,辄欲留下桃核种植;西王母发现了曾经去偷仙桃的东方朔等情节。《洛阳伽蓝记》卷一:“又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即熟。亦出昆仑山。一曰王母桃也。”可知仙桃和西王母相联系,故被称为“王母桃”。

  由于无法在中夏种植,据说武帝曾数次派大臣东方朔西上昆仑去偷蟠桃。后世传说中西王母在昆仑山经营蟠桃园,不时在瑶池召开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仙桃食之可长生不老,这也就间接解释了神仙们争先恐后、趋之若鹜地赴宴以及他们何以长生不老的原因。宋元时无名氏创作《王母蟠桃会》,剧情大意是王母诞辰,开蟠桃会庆贺,邀群仙赴会。这蟠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三千年成熟。太上仙官东方朔已偷吃过三次蟠桃,这次又逢成熟,他趁看守仙桃的仙女入睡,又偷得蟠桃。今从该剧残存的几支佚曲仍可窥见时人对迥然异于人间之“仙宫”蟠桃佳会上群仙开列、共乐瑶池的想象。明代神怪小说《西游记》对王母娘娘的仙桃更有详尽描述。后世民间的说法是三月三日为西王母(后衍化成王母娘娘)生日,道教在这天举行王母娘娘诞辰,俗称蟠桃盛会。清朝时位于北京东便门内的蟠桃宫,又称太平宫,主祀王母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有蟠桃会,届时百戏竞演,非常热闹[19]。

  西王母的蟠桃园符合所谓“生命树”的基本特点。《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由此类生命树演绎而来的蟠桃仙果,在中国古代神话(包括后来的仙话)里,自然具备了可令诸神众仙得以长生不老的“神馔”或“不死神肴”(ambrosia)的意义;人类若有机会吃了蕴涵着生命魔力的神馔,自然也会不老、不死,这也正是在某些文化里,人们最终会吃掉他们奉献给神灵的供品的部分理由。曾有学者指出,所谓不死药主要来自生命树,西王母和昆仑山的生死矛盾都可统一于生命树[20]。在神话和仙话的长期流变及传承中,围绕着“仙桃”的信念不仅影响到帝王贵族,民间也非常盛行,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引《神农经》:“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十:“王母桃,洛阳华林园内有之,……俗语曰:王母甘桃,食之解劳。亦名西王母桃。”《西游记》故事的日渐普及,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民间有关吃桃可延年益寿的俗信,桃被称为寿桃,常在祝寿宴会上亮相。在年画等吉祥图案里,桃与灵芝组合即合称仙寿,与蝙蝠组合则合称福寿。诸神众仙共享仙桃、一并向王母娘娘贺寿的情节,后来便构成为《蟠桃献寿图》、《群仙拱寿》、《瑶池集庆》、《蟠桃献寿》、《东方朔捧桃》之类吉祥画的基本主题。

  蓬莱神话的不死仙药

  先秦时期,除了昆仑神话里的不死药,还有蓬莱神话里的长生不老药,据说后者出自东方渤海中的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神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斋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由这则文献看来,古代海滨人士对“海市蜃楼”的幻觉,可能是构成以海岛仙山为主题的蓬莱神话的起因之一,它和反复盈亏的月亮一样,都具备了可望而不可企及这一不死之乡的基本条件。

  蓬莱三神山有不死之药的传说,应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秦汉及以后,对蓬莱诸神山的描述更加系统和详尽了。例如,《列子•汤问》:在渤海之东的“归虚”,有五神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其上“珠鹘源陨到杂凶涛叮持圆焕喜凰溃又私韵墒ブ帧?amp;rdquo;可惜的是,后来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根据《列子•汤问》的说法,五神山其下无根相连,这样也就很好地解释了“风辄引去”和二山最终流逝的原因[21]。海岛仙山的所在,后来更被扩展到了东海和其他海域而不再局限于渤海了。晋王嘉《拾遗记》卷一:“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莱,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即瀛州也。形如壶器。”魏晋之后,作为不死之乡的海岛仙山,更有进一步扩容和普化的趋势,如据《拾遗记》卷十的说法,即增加了昆仑、昆吾和洞庭,扩张成为八神山。显然,和昆仑神话相比较,围绕着蓬莱仙岛的传说更加贴近于仙话的属性,而越到后来昆仑神话也就越与蓬莱仙话之间发生了纠葛不清的混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傅谨]“戏曲”考
下一条: ·[刘亚虎]神的名义与族群意志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
·[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
·[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李一凡]上古史演义中的神话历史书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