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星]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宇宙药”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3 | 点击数:21776
 


  学术界一直将神话视为是人类在其历史的“童年”时代最为奇异的想象,同时,神话还被看做是构成了不同族群之文明或文化谱系的源头之一[1]。因而,神话学家们倾向于相信在神话里其实蕴藏着许多类似于“文化基因”的要素,这些因素在形塑后来的各民族文化史,甚至在形塑其“民族性格”及不同文化的气质等方面,均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2]。本文拟展开讨论的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宇宙药”,在笔者看来,正是这样一种类似的“文化基因”。与长生不死观念有关的“宇宙药”信念及其“神圣的知识”,可能最早产生于上古时期的人类试图通过巫术的方式和神话的讲述以克服“死亡”、从而超越生命极限的种种努力之中。此种信念在中国历史上始终绵延不绝,并演绎出了许多野心勃勃的尝试和独特的文化实践,它至今依然是中国社会久盛不衰的“长寿文化”的底流之一。

  神话是俗世对各种异域、他界和诸神世界的想象

  一般认为,神话主要是有关诸神的起源及其各种神异事迹的讲述,但本文倾向于把神话理解为是俗世凡间对于各种异域、他界(包括神界、仙境、魔幻世界等)的想象。一方面,在神话有关异域、他界的奇异想象当中,一切都和俗世凡间构成差异、反衬和对比,但另一方面,异域、他界的神话世界又以各种方式折射出俗世凡间的理想、欲望和期许。因此,透过神话,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人类是如何解释和想象他们周边的自然和族群的环境,并经由“神话的阐释性功能”[3],发现他们对于世界万物以及生老病死之类生命现象的理解,尤其是人们对于死亡、疾病和灾难的恐惧和对长寿、健康和幸福的渴望。[4]

  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内容庞杂,但由于神话的过度“历史化”趋向和文字文明的高度发达,原本口承的神话反倒出现了文字记载“碎片化”的现象。顾颉刚先生曾经梳理过中国古代神话的谱系,指出了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的不同线索,令人印象深刻[5]。如果说昆仑神话是对“山中他界”的想象,那么,蓬莱神话便是对“海中他界”的想象;虽然我们不宜将其各自的特点绝对化,但大体上还是可以说,昆仑神话是以垂直的宇宙结构为特点的,蓬莱神话则是以水平的宇宙结构为特点的。一个是“山中的理想国”,一个是“海上的理想国”[6],此种对比对应结构对后世的仙话、仙境和神仙世界的想象性建构,其实是有深远的影响。虽然学者们经常把蓬莱神话和昆仑神话相提并论,但仔细考察就不难发现,蓬莱故事与其说是神话,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仙话”,只是神话学家也有把仙话视为神话的一个“分枝”的意见[7]。

  由于有一些神话是基于现实的俗世人生而对于奇异空间的想象,因此,被神话的想象所建构的异域、他界或各种不同的“异维度”空间,总是在和现实俗世的对照和比较之中而被赋予了种种特异之处。例如,俗世凡间和神界、异域的时间频率不尽相同[8],于是,人们才会有“山中(他界)方一日,世上(人间)已千年”的感慨,其实这正好意味着生命的衰老过程具有不同的速度,从而间接地说明了人若是在神界、异域或仙境里,就会更加长寿的“秘密”。俗世凡间里的人生,谁人不死?而在神话世界里,神或仙人们却可以长生不老,或返老还童,或死而复生;俗世凡间的人生总有病痛之苦,而异域神界的诸神众仙乃至各种动植物皆不会生病等等。

  宇宙山:昆仑不死之乡

  古代神话对于昆仑山的描述,见于《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可知,这个昆仑异界确实是具有垂直的宇宙结构,它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宇宙山”(the cosmic mountain)[9],其中有类似于“宇宙树”(世界树、天梯、天柱等)作为基轴[10],构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在笔者看来,若将伊利亚德所揭示的“宇宙山”的那些构成要素,——诸如支柱和世界之轴、世界中心观念、顶天立地的构造、通往神圣空间的通道等——用来分析中国古代的昆仑神话,实在是非常得贴切。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此山万物尽有。”有人以为这和青海的地理环境吻合,大致就在今青海省境内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区域[11]。《论衡·恢国篇》有记载说:羌人“献其鱼盐之地,愿内属,汉遂得西王母石室”。《汉书·地理志》提到“临羌”,说在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有弱水,昆仑山祠。有人以为所谓“鱼盐之地”即今天的茶卡盐湖,所谓“仙海”就是青海湖,而“西王母石室”恰好位于青海湖和茶卡盐湖之间。据说今在海西州天峻县关角吉日沟一座小山,有当年的“西王母石室“,它由外室、内室和侧室组成,内室有一天然石炕,颇适合人居。这倒自然令我们联想起《山海经•大荒西经》里还有西王母“穴处”的描述。不过,此类将古代神话里的昆仑山地望予以具体落实的冲动,其实仍不过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使神话“历史化”[12]、使神话人物“故事化”、“人格化”、“具象化”和“在地化”之趋势的现代延伸而已。考虑到神话之想象的特质,学者们其实不必太过在意这一类问题。

  在昆仑异界,充斥着四方珍奇之物,像珍禽异兽、奇异的树木,还有群巫等。这个异界空间和俗世凡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那里的生命原理不同,那里的动植物、群巫和诸神都是长生不老、永远生生不息的。吕微认为,从“昆仑”的词源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就含有“不死”,而所谓“河出昆仑”的寓意也应该与女性的生殖力力有关[13]。在昆仑神域发生的与不死之药有关的神话故事很多,诸如黄帝食玉、嫦娥窃药、巫彭等群巫医活窫窳等等,诚如顾颉刚指出的那样,“保持长生不死,更是昆仑上最大的要求。他们采集神奇的草木,用了疏圃的池水和四大川的神泉,制成不死的药剂。凡是有不当死而死的人,就令群巫用药把它救活。这真是一个雄伟的、美丽的、生活上最能满足的所在,哪能不使人向往这一神话世界呢?”[14]

  《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魇鳌⒉凰朗鳌7锘省侥窠源鞫堋S钟欣胫臁⒛竞獭厥鳌⒏仕⑹ツ尽⒙遥辉煌δ狙澜弧?鞫形着怼⑽椎帧⑽籽簟⑽茁摹⑽追病⑽紫啵懈E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淮南子•坠形训》对昆仑这个不死之乡的描述更加详细:“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谄涠髟谄淠希淌鳌⒀髟谄浔薄E杂兴陌偎氖牛偶渌睦铮锛渚糯浚空晌宄撸杂芯啪窈嵛湮鞅敝纾泵趴阅诓恢苤纭?amp;hellip;…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文中提及的“玉横”,据说乃是用来承接不死药的器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傅谨]“戏曲”考
下一条: ·[刘亚虎]神的名义与族群意志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
·[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