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辈子为“毛衣”起头
研究一下王树村的著作目录,可以发现,他近80部著作,60多部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的。尤其2003年诊断为肺癌中期,五年来同期患病的病友都相继去世,只有他,不仅活着,而且以平均每年三四本的速度出书。医生们称他是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问他为何要这么“逼”自己?他若有所思地说:“中国的民间美术研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系统工程,就如同织毛衣先起个头一样,每个品类的具体研究还只是打基础,而仅是打基础的工作我一辈子也做不完。”
记者能理解他的紧迫感。和很多人一样,他生命的黄金时期被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耽误了。粉碎“四人帮”后,王树村迎来了学术生涯的春天,自然百倍努力。1990年起,王树村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中国民间美术史》的工作,这是列入国家“八五”重点的开拓性工作。他不负众望,完成了七十万字、附图千余张的民间美术史鸿篇巨制,于2004年出版。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邀请他前去讲学,数十个国家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为他建立了个人学术档案。2004年,王树村获得首批“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殊荣。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毕克官曾在《民间年画和王树村》一文中高度评价王树村:“早在30年代中期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抢救收集民间年画文物史料,王树村是第一人;民间年画和民间美术品收藏数量之多,品质之优,王树村是第一人;以毕生精力,长达60年的漫长岁月,投入民间美术研究,王树村是第一人;创立民间美术学科,民间艺术研究著作多达数十部的学者,王树村在学术界也是第一人。”
不能让年画随风而逝
王树村的学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海霞近一个月来带着研究生每天在王老家里“上班”。他们将王老的藏品逐件拍照、测量、分类编号、编写清单,再把需要鉴定的藏品让王老审订。
王树村说,他的志趣本在研究,但由于大多数藏品只有自己了解其年代、背景和艺术价值,所以整理史料留存下去成为眼下更为紧迫的事情。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年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王树村忧心忡忡地说:“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说什么也不能让年画随风而逝。”
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面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王树村为此欣喜不已,他不顾年高体病,积极参加各种会议,为保护民间艺术大声呼吁,献计献策。
面对当前年画出版鱼目混珠的现象,王树村十分焦急。他说,“对于文化遗产,不能把行货和精品混为一谈”。为了让人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文化遗产,他已着手编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本集·年画十卷本》。
近日,天津杨柳青画社又上门请王树村主持十卷本《杨柳青年画集成》的编辑工程。他失眠了,第二天就给王海霞打电话,说:“这两件事一定要抓紧,我们是在与时间赛跑啊!”目前,这项工作已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为老人圆一个永远的年画梦。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09年2月20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