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王树村:年画一生缘
  作者:记者 李蕾   摄影/图:记者 程伟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26 | 点击数:7170
 

王树村爱年画,也为年画的传承保护忧心不已。
战胜病痛,为年画保护多做些工作,是他耄耋之年最大的心愿。
(本文照片为本报记者 程伟光 摄)


  氧气机上放一块木板当工作台,一边是年画图片,一边是工具书籍。当记者来到王树村的家时,他正坐在这个“工作台”前,一边吸氧,一边工作。

  王树村虽然已驶入86岁的生命航程,且体弱患病,但对民间艺术热爱不减。他著作等身,收集了10000余件包括年画、刺绣、民间玩具等在内的传统民间艺术品。“要写的书太多了,再给我10年就好啦!”他感叹。

爱国情怀成为收藏原动力

  王树村常说:“我与年画的缘分是一辈子的。”

  中国传统年画有“南桃北柳”之说,而王树村就生长在“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天津杨柳青。他曾祖辈有一位裱画工,喜爱收藏民间年画。在这样的环境下,年幼的王树村得以在年画珍品中熏陶浸润。

  然而,祥和的杨柳青随着卢沟桥事变而变了模样,王树村至今还清楚记得1937年的一天:天上下着滂沱大雨,道路泥泞,日本兵封锁了全镇,烧杀抢掠。他们还用年画旧版铺路,炮车从上面碾过。年画作坊积存多年的年画老版或被焚烧,或被运往伪满洲国和日本。

  这让14岁的王树村激愤不已,他在作文中写道:“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做出一点救国的事,表现出爱国主义精神才算是一个中国人。”他开始暗中为抢救年画奔走。

  当时一些烧饼铺买进年画画版当柴烧,王树村就去求掌柜,请人家允许他用墨汁刷印墨稿。抗战胜利后,看到国民党军队用画版修筑碉堡、炮楼,他就和官兵诉说墨线画版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有个读过些书的军官被他感动,允许他将其中较有价值的拿回家中收藏。

  1948年,他投奔解放区参加工作,成为一名美术干部。新中国成立后,王树村随华北大学进驻北京,在《美术》杂志做编辑。1960年,他调到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工作,他收藏的足迹开始走向全国。每到一地,他就直奔旧货市场,每遇心仪之物,总是倾其所有,从不吝惜。“收藏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王树村说。正是这样的态度,使他在历次“运动”中,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这些现在被视为国宝的民间艺术品。

  1990年后,一些外宾慕名前来,想以重金购买他的藏品。他毫不心动:“我保存这些作品是为了国家,不能卖。”这种事情发生得多了,他调侃道:“他们拿着那么多张一样图案的钞票换我不重样的年画,那怎么行?”

  然而,这句玩笑的背后又藏着多少辛酸故事———一辈子节衣缩食,1985年以前,没有穿过没补丁的衣服,连给人寄信也是将旧信封翻过来用。这种近乎苛刻的节俭让他在没花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收集到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年画。

踏上艺林拓荒之路

  日本投降后,日侨在天津抛售书画,其中有不少关于民间艺术的画刊。王树村看到这些书作者全是外国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外国人对中国民间艺术如此重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拿出像样的研究成果呢?”于是,王树村放弃了已经颇有造诣的绘画艺术,毅然走上了年画研究之路。

  这并非易事:外国人撰写的研究书籍所引用的资料不是第一手的,并不可靠;而中国古代史籍中相关文字资料又少得可怜。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爬梳,为解决一个问题,经常挑灯夜战,耗费数天。

  1959年,三部重要著作———《京剧版画》、《太平天国版画》、《杨柳青年画资料集》出版,其中《杨柳青年画资料集》一举在莱比锡国际书展上荣获银奖。

  成功激励着王树村朝更深层面掘进。他开始关注更大范围的民间美术种类,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09年2月20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倪钟之]李世瑜先生的宝卷研究
下一条: ·杨成志:坚忍不拔之宏志 可步张骞通西域
   相关链接
·[王海娜]佛山木版年画中的神衣及其民俗事象研究·[崔茜]农事年画的产生原因探释
·[陈昆 李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桃花坞新版画得失·[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
·[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徐晨蕾 李晓东]历史、集散与发展: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特征研究
·[孙芳]年画的流动: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的研究·[孙冬宁]画中有戏
·迎虎年,将这只“镇宅神虎”请回家·[马滟宁]弥漫的神性:传统年画中的民间信仰
·[张宗建]鲁西南地区年画画店、产地及文化区研究·[孙芳]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文化空间的建构
·[张隽波]浅议春牛图的驱疫与择吉·[孙芳]画中“戏”
·[曹晓敏 巴胜超]画疫:抗疫年画的符号意义·[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究
·[徐磊 荣树云]非遗保护运动与民俗传统的互动同构·[张兆林]艺术形式˙民俗物象˙群体生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