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项冰]德宏地区傣族佛教信仰的变化
  作者:项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31 | 点击数:11216
 

 

宗教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哲学、艺术、历史、文学、道德,习俗影响着社会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作为南传上座部的佛教于北宋年间(11世纪初传入德宏,成为当地傣族的宗教信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从上座部佛教传入德宏至今,傣族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无一不渗透着佛教的思想理念。任何民族,无论强大或弱小,富有或贫穷,都有自己的原始崇拜和宗教信仰,有自己本民族的精神支柱,傣族也是如此。善良、温柔、热情、热爱自由、渴望和平幸福,这是傣族心目中美的主要内容;在恶势力面前忍让,不与世相争,这是佛教衡量美的标准。佛教的思想影响着傣族,佛教的伦理道德又顺应了傣族民众的心愿,所以上座部佛教被傣族所接受,成为这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傣族全民信佛,家家设有佛龛,村寨有佛寺。2005年全州有巴利语佛教寺院642所,佛塔26座,僧侣1353人,信教群众36.29万,佛寺成了傣族进行社会活动、宗教活动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多年来,傣族和其他民族和睦共处,与世无争,为修来世一心一意赕佛,进行各种佛寺活动,以求得到好运,达到涅磐。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傣族的佛教信仰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一、上座部佛教信仰的时间发展变化
 
由于人类意识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上座部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思想和规范已经通各种渠道渗透到信仰者的世界观、思想感情和行动举止中,这种世代沿续发展的传统力量和思想意识当然不会随着旧制度的灭亡而消失,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上座部佛教并不是永远固定不变,可以把它解放后在德宏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放初期到文革结束。1950年4月21日,德宏解放,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党中央强调了边疆工作要“慎重稳进”的方针,要求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格,做好民族上层和宗教界人士的统战工作。上座部作为傣族的宗教信仰被稳定延续下来,国家允许人们保持宗教信仰自由。由“四清”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由于受“左”的思潮的影响,德宏佛教协会被迫停止活动,佛教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这种宗教信仰被认为是迷信思想而受到摧残。在傣族地区,所有村寨的佛教活动被迫停止,几乎所有的佛寺都被捣毁,佛塔被炸毁,成了废墟,佛像被砸碎,佛教被列为“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习俗、旧习惯)一律采用暴力手段“扫除”,佛寺被挪作他用,僧侣被迫还俗,佛教活动被废除,这时宗教信仰处于强力压制之下,活动由公开转入隐蔽。这场运动,不仅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遭到不幸,也使上座部佛教这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的文化蒙受了灾难。毁掉的不仅仅是古老的宗教文化,同时也毁掉了古老的建筑艺术。
第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发生巨变,经济开始走上正轨,南传上座部佛教也随着制度的变革重新得到了肯定。1982年2月,德宏佛教协会恢复,人们那长期压抑的心理也得到了解放,恢复了信仰自由。政府重新拨款修建过去被毁坏的佛寺,那些忠实的信徒们纷纷慷慨捐款立志要让佛塔灵光重放异彩,此时,德宏州多数被毁坏的佛寺、佛塔陆续得到修复并重建。1989年,德宏州有佛塔21座,其中重建19座,新建1座,修复1座,其中傣族佛塔就有15座。从此,每一个地方又有了朝拜诵经的圣地,政府在一些重大的宗教节日活动上也拨款支持、派代表参加,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心情舒畅,积极参加“四化”建设,保护文物古迹、植树造林、美化寺院环境,接待中外旅游人士,贯彻“人间佛界”思想,为祖国“四化”建设服务。这样一来,上座部佛教恢复的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是可见的,这种宗教信仰不仅恢复了解放初期的状况,甚至出现了不同过去的一种狂热,由于政府的协调,上座部佛教中的各教派(4个派别:摆奘、耿润、朵列、左底)同庆佛教节日,彼此团结尊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德宏上座部佛教一直和德宏边疆改革开放的建设和谐并存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和谐社会发展的今天。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纷纷涌入,商品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物质产品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向着更高、更好的水平迈进。21世纪的中国,经济实力已经大幅度提高,各项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中国各方面的建设呈现出崭新的局面。边疆各地也发生着巨变,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和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又呈现出另一种新的姿态,上座部佛教作为德宏傣族的宗教信仰也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一样以它新的面孔出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人们在无需担忧生活温饱的同时对佛教的信仰、敬拜和供奉的追求更加精益求精。信教群众更加热心于各种公益活动,因为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在捐款、捐物、修路、搭桥上舍得出钱出力,信教群众认为行善事,做好人,这是佛教的修行。他们响应并积极参与宗教的各种活动,佛教活动因而丰富多彩。从赕佛的供品看,从过去单一的鲜花、瓜果蔬菜到今天现代化的用品,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渗透和影响着佛教的发展。佛寺装起了电话,僧侣听经多了观看影碟的渠道,僧侣们用起手机,在遵守教规上有了更宽松的自由。随着边疆旅游业的发展,佛教圣地同时成了旅游者观光的地方,如芒市的“五云寺”、“菩堤寺”、“树包塔”,瑞丽的“喊撒”佛寺,姐勒佛塔、“扎朵”佛脚印等成了游客们必去的旅游之地,为边疆的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上座部佛教的形式变化
 
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不同,上座部佛教在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随着边疆的改革开放不断调整自身与社会进程、时代发展相协调,其内容、形式既体现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又反映着时代特征。从其形式的变化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是“赕”的物品的变化。我们知道宗教信仰的形式大致有祭献、节庆、礼拜、忏悔、祝福等。而祭献仪又是许多教派中的一种重要宗教礼仪,即以物的形式的向神明和亡灵表示敬畏和祈求,目的是希望得到神明的恩赐,表明自己的虔诚之心。上座部佛教也是如此,提倡“赕佛”(赕是敬献、布施之意),通过“赕”的行动积个人善行,修来世,最终达到涅磐。只要心诚,赕多赕少皆可成佛。过去,人们祭献通常多是以食物形式,如瓜果蔬菜等,这些物品都要经过精心挑选,祭献者不分贵贱,不论物品的多少,贫困者和富贵者在佛祖面前是平等的“,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人们遵从着这些佛理。德宏本来就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地方,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边疆的改革开放使各民族逐渐富裕起来,加之德宏地区又与缅甸接壤,搞活商品经济,使人们的生活一下子显出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状况。1985年,德宏一度成为全国边贸发展最快的地区。新世纪后,州委政府提出“外贸兴州,旅游活州,工业富州,农业强州”的发展思路,实施科教领先、大通道、绿色品牌、建设美好家园四大战略,努力打造“绿色德宏、桥梁德宏、珍宝德宏、文化德宏、和谐德宏”五大品牌,德宏边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傣族宗教信仰的上座部佛教自然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必然会对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宗教产生一定影响,以平等、竞争、发展,合作等现代社会意识推动着宗教向现代社会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利益观、发展观也面临挑战,发生新的变化。如今,德宏地区的佛寺里赕佛的供品不再是过去单一的鲜花、自家种的瓜果蔬菜和自制的佛幡了,日光灯、壁灯等代替了长明的蜡烛,从电子挂钟、电风扇再到电视机、影碟机这些现代化的产品与香烟缭绕的佛像并排。从所“赕”物品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它跟随社会前进的步伐,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其次是遵守教规教义的变化。上座部佛教遵从修行,讲究修身,信徒每天要参拜佛主释加牟尼,一切以清净为本,斩断尘世杂念,一心修身。教徒要受戒,僧侣不能随便出寺。但随着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社会的不断进步,德宏多数僧侣放弃了不准观舞听歌的戒律,购买了录音机、电视机、摩托车等,年轻僧侣可外出购物,出门可乘车或坐火车、飞机。住持、长老身穿西服,诵经用起了扩音器、录音机甚至观看影碟;佛寺安装了电话,僧侣看起了电视,用上手机,学会了玩游戏、发短信,按过去的戒律,在入夏安居,即“进洼”(三个月的佛寺活动)的时间里,教徒们都要去佛寺听经,进行佛寺活动,在这期间的斋日那一天只能吃素。如今,不仅敬献的供品中有荤菜,斋饭中也有荤菜,人们不再遵从过去只吃素的观点,只要在用餐时不提起荤菜名就行。上座部佛教戒律中有“不杀生”的条律,人们遵从这条戒律,决不杀生,包括打破一个鸡蛋,也避讳杀生的场面,但只要是别人弄好的荤菜,他们同样也吃。由于高级长老历任州、省或全国政协委员乃至常务,参与政府的参政议政,在政府重大决策和一些重要会议上都有佛教长老参加,这些长老们不再严格遵从佛教的规定,而是走出寺院参与政府的决策。在德宏地区一些重大的佛寺活动上,常见到高级长老与信教群众、政府官员甚至政府女官员同桌进餐的场面。寺院里的僧侣们甚至改革过去不做人间劳务的戒律,自己做饭、种菜、养鸡、劈柴、美化寺院环境。信教群众的精神、思想、文化包括生活受现代社会的冲击发生着变化,佛教信仰与现代社会并存发展。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宝根]从文化变迁看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下一条: ·[红涛]西藏民族舞蹈继承创新发展之我见
   相关链接
·[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
·[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
·[霍志刚]建构与融合:遗产旅游语境下泼水节神话资源转化的路径研究·[何庆华]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霍志刚]遗产旅游与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李斯颖]德宏傣族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与文化记忆·[侯兴华]文化冲突视阈下云南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与边境社会稳定
·[金红]论傣族乐器“光邦”的象征功能·[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
·[岩温宰香]傣族献祭竜林仪式的空间场域与文化传承意义研究·[袁宣民]美味佳肴撩人醉——《饮食文化》介绍
·[郭中丽]傣族孩童教养互动机制研究——以云南沐村傣族为个案·傣族:在东南亚国家及其相互交往中举足轻重
·[孙九霞]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温小兴]傣族村寨的风水实践与文化整合
·[金红]傣族乐器“光邦”的活态传承及其文化解释·[艾菊红]傣族水井及其文化意蕴浅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