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网》在新兴的网络世界里走过了平静而愉快的11年。说它平静是因为11年来它像一条小溪,静静的流淌;说它愉快,是因为11年来,它给我们这些主持者、编辑呈现了五彩缤纷的民俗世界,得到网友的热情支持。《中国民俗网》的开通是中国民俗网络的滥觞。当信息社会来临时,它抱定为普及中国民俗,促进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宗旨,坚持学术性和公益性原则,实现了自己办网的初衷。如今随着网络世界的发展,人们了解民俗及民俗学已不是那样困难,随便打开一个网站,民俗之风、高峰论坛都会扑面而来。那里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有详尽细致的专题研究、也有洋洋万言的鸿篇巨著,民俗网络像一朵盛开的鲜花,令人惊喜。
民俗是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创造了民俗,民俗又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思想和感情。民俗文化就这样生生不息,流传至今。民俗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与人们的理念相结合,这种理念可能是最早的民俗学,“诗言志、歌咏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饭养人身,歌养人心”、“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谁能说那不是原始的民俗观呢。后来人们探讨民俗的产生、发展、消长规律,才形成了现代的所谓民俗学。民俗从来都遵循播布性、变异性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强调“原生态”,“本真性”,如果真的存在这种原生与本真,社会就不会发展,我们的生活和思想也可能还停留在原始。民俗文化是流动的艺术,它影响和滋润着人们的生活。民俗文化又是多元的,多元文化给了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广阔空间。在网络时代,人们了解各地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已经可以摆脱传统媒体,大步跨入数字时代。电子杂志的产生就为我们了解民俗世界增添了新的平台。
电子杂志又称网络杂志、互动杂志。目前它的技术已经使它可以独立于网站而存在。和纸质杂志比较,电子杂志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体表现形式,它兼具了平面与互联网两者的特点,且融入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游戏等相互动态结合来呈现给读者,它还有超链接特点、及时互动等网络元素,是一种很享受的阅读方式。据说它的延展性,未来可移植到PDA、MOBILE、MP4、PSP及TV(数字电视、机顶盒)等多种个人终端进行阅读。
《中国民俗网》10多年来从其栏目设置和内容转载(包括原创)以及静止的平面,都像一个电子杂志,只是少了互动,少了与读者的交流,这是美中不足。同样为了普及民俗及民俗学理论,使其及时交流和传播,在庆祝《中国民俗网》开通十一周年之际,我们希图创办《中国民俗文摘》电子杂志。《中国民俗文摘》将以专题的形式,呈献给读者,感兴趣者也可将其作为数据库保存。在互动感日益增强的网络时代,我们欢迎网民的及时参与与互动。
陶立璠 2010年8月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