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出的这类少数民族文学史,还有广西出版的瑶族、布依族文学史,贵州出版的苗族、水族文学史等,青海还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其中规模较大,内容也较坚实的,有中央民族学院编著的《藏族文学史》(注:中央民族学院藏族文学编写组编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包括从远古和奴隶制社会时期,至本世纪40年代的藏族文学,亦含有应为藏族现代文学的内容。1987年3月,台湾也出版了上下两册的《西藏文学史》,署名西藏学丛书编委会主编,作为“西藏学丛书·4”由台北文殊出版社出版。台湾出版的这部书,除少量文字变动(多出于政治的原因)外,从其“前言”、体例、内容,直到附录的“引用书名藏汉对照索引”,都照抄大陆民院本。这种行为实在令人吃惊!
1989年6月,第一部专门记载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文学的专著,《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文学》出版(王保林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由14所民族院校合编,作者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学者,总共记载18个少数民族的现代作家作品和创作概貌。这部书取得如下成果:
它是第一本各少数民族综合性的现代文学史,是目前最为详细记述各少数民族现代阶段文学面貌的书。除满族立了上下两章外,其他各族,一般各有一章。每章均有“概述”,介绍各民族的地理、人口、历史、文化、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基本状况,使读者对这个民族及其文学有一个概貌的了解,然后分别介绍其最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上的成就。所涉及的材料很多,其中有不少是鲜为人知的。如锡伯族、彝族、哈萨克族、土家族、裕固族、侗族、京族等的文学,过去便很少为人们所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书是带有开创性的。
从这部书所记载史实,可以看到各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情况,是很不一致的。该书能从各民族文学的实际出发,描述它们各自的状况和特点。如朝鲜族文学,根据其特定的政治历史背景,分成了三个段落。即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一段,这是因为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对朝鲜族文学没有明显的影响。而“九一八”后东三省沦于日寇,使朝鲜族文学有了鲜明的新内容,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为第二阶段。此后为第三阶段。这与一般新文学史的分期是有区别的。又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文学,由于新疆在地理上与苏联毗连,便较快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1918年伊宁就有千余学生与职工庆祝十月革命胜利的集会。1924年迪化(今乌鲁木齐)就有了苏联领事馆。苏联文学较快被介绍到新疆,于是这里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中,便出现宣传社会主义新思潮的内容。而到了30年代中期,由于当地统治者盛世才,一度实行反帝、联苏、联共等的政策,一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作家到新疆工作,包括茅盾这样的大作家也来到这里,这里的革命文艺运动亦曾有较大发展。像穆塔里甫这样的名诗人,就是在这时成长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新疆某些少数民族作家的诗作中,自然是很明显的。上述这些民族的文学,与汉族新文学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而另有一些民族,可能差异较大,书中也都如实地做了记述。
书中对有些作品的分析,也是有特色、有见地的。如对回族民歌《马五哥曲》,就有较为细致的也很精辟的分析,认为桃色命案题材,反映的却是深刻的社会问题,写得“缱绻绮丽、缠绵悱恻,为西北高原之绝唱,山歌之翘楚”。诗中表现的“健美的热情”,绝不稍逊于普希金笔下的茨冈人(第139—140页)。对男女主人公尕豆和马五哥的心理刻画,做了细腻的解剖。又举例说明,“当作民俗学的生动资料看,叙事长诗对当时的地理环境,衣着服饰乃至饮食和日用器皿都有鲜明的描述。”(第141页)但诗中也难免含有糟粕,书中认为“无论在‘初恋’时,还是‘热爱’时,群体作者以欣赏的态度作了些显然是庸俗的描写。这种文学现象,不可以简单地归之于历史的局限性与阶级的局限性。应该坦率地说,这也是民族心理素质的一个侧面的表现。处于苦难历史时期的回族穷苦农民,‘而立之年’也不能结婚——财主家如何五七者可以妻妾成群,穷苦人如马五哥者则一个没娶。他们之所以要硬塞上那几句庸俗不堪的描写,就是出于自己的内心要求”,这是“从苦难中透露出来的人生乐趣”。“因此,作为民间艺术来说,庸俗的描写确实是糟粕,作为苦难的作者群来说,令我们深寄同情。这就是说,批其糟粕语言,不批群体作者。”(第142页)这样的分析,不仅是对一首具体诗歌的评价,而且对正确看待民间文学,还带有普遍的意义。有的地方,又联系民族习俗、心理等的特点来说明作品,同样具有启发性。如回族作家剧作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书中指出:“回回民族是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伊斯兰教不崇拜偶象,它把塑造人物形象视为禁忌之列。因受这种心理素质特征的制约,回回民族在戏剧艺术方面的发展比较迟缓。‘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开始兴起。随着这种艺术形式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之际,回回民族也步入到这个艺术领域,也才有了戏剧艺术家。”(第143页)显然这里涉及到宗教信仰、宗教习俗与民族文学创作的关系,这是很重要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课题。
稍后,吴重阳的《中国现代少数民族文学概论》(注: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出版。此书名为“概论”,实际上也是文学史著,与王保林主编本之分叙各民族文学不同,其体例是按照体裁立章,在各体裁之下,分别介绍不同民族的作家。因此,在这部书里,少数民族作家的介绍,就比较完整且给人以鲜明印象,一批以往人们不大熟悉的作家,如马子华(白族)、李寒谷(纳西族)、白阶平(回族)等,得到比较充分的评介,使人感到这些作家的创作,应该在现代文学史上给予一席之地。吴著特别突出那些描写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如老舍的《国家至上》、沈从文的《凤凰》、《苗民问题》、马子华的《他的子民们》、《滇南散记》、舒群的《蒙古之夜》、苗延秀的《红色的布包》、赵银棠的《玉女旧话》等,强调它们表现现代少数民族生活、斗争的特殊意义,这是很有必要的。从吴著的视角去观察少数民族文学,自有其发现。如按体裁分类,便发现散文、戏剧的成绩不突出。这就是可以进一步追索、探究的问题,有可能由这现象发现带规律性的东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