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佛山举行“祖庙与民间信仰”论坛
  作者:记者 曾庆斌 陈淑妍   摄影/图:记者 崔景印 张明术 孙海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3 | 点击数:14385
 


  文/本报记者 曾庆斌、陈淑妍  图/本报记者 崔景印、张明术、孙海庆

  祖庙百年大修竣工之际,祖庙与民间信仰论坛昨天精彩上演。

  供奉北方玄武大帝的祖庙为何在岭南佛山影响如此之大?祖庙蕴藏怎样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如何发挥祖庙的积极作用?围绕这些话题,专家与市民展开了交流。 论坛主持人陈扬采访现场听众后感觉到:老一辈的人把祖庙作为精神归宿,而年轻的一代,无论是佛山人还是广州人,可能更多把它当做旅游景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刘魁立等专家认为,祖庙受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所蕴含的理想美德,在当代通过“乡饮酒礼”等民俗活动让年轻一代认识祖庙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此次论坛是“珠江城市论坛”活动之一,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佛山传媒集团主办,佛山传媒集团融媒项目工作团队执行。


  城市地标与文化胎记

  在论坛上,每一位老佛山都能讲出一段与祖庙有关的古。祖庙已是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逢亲戚朋友从外地来佛山,今年65岁的马百程第一件事情就是带他们到祖庙,他认为“不进祖庙就等于没来过佛山。”今年70多岁的叶丽珠每逢节日便到祖庙拜北帝,坚持几十年。大年三十行祖庙人山人海,著名主持人陈扬自称也曾是人海中一粒沙子。

  岭南文化专家饶原生评价道:“祖庙是佛山的城市地标,也是文化胎记。千百年来,广州的地标从镇海楼变化到中信大厦再到今天的广州塔,而佛山的地标始终都是祖庙,而且没有移过位置。祖庙是佛山人的精神归宿,不抛弃、不放弃,无论潮流怎么变、城市怎么变,祖庙都在这里。”

  主持人陈扬问叶丽珠:“拜北帝许愿时,您是说广东话还是普通话?我早年听说北帝来自北方,对北帝许愿用广东话不灵。”

  这当然是一个玩笑,却引发一个重要问题:供奉北方玄武大帝的祖庙,为何在地处南方的佛山影响如此之大?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肖海明曾在祖庙工作14年。他研究发现,祖庙在佛山经历了地位逐步上升的过程。祖庙建立之初,北帝只是作为水上保护神。后来中原人南迁来到佛山之后,各族聚集而居,为了消除矛盾在祖庙形成庙议制度。明代以后,祖庙进入官祀,地位就更崇高,成为佛山社会中枢,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多种功能于一体。

  “北帝对佛山人不仅是一个神,更是一个亲戚,是大父母,又亲近他又敬畏他。正因为神亲结合的模式,使得佛山人与祖庙密切相连,不可分割。”肖海明也开玩笑道,北帝是全国性的神灵,但与佛山人特别亲,肯定听得懂广东话。

  佛山经济史专家、中山大学客座教授罗一星认为,明代全国各地都曾有北帝庙,独独佛山祖庙历经数百年依然保持权威,原因在于北帝信仰的不断佛山化。历代佛山人依靠祖庙保护一方水土,北帝在佛山民间信仰的权威逐渐发展到极致。


  让传统文化找到传承的载体

  陈扬在现场采访一位“70后”佛山青年:“祖庙在你的心目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挺有代表性的景点,而且在市中心,很方便去。”

  “年三十去吗?”

  “没有去,因为人太多了,我一般都是人少的时候去玩。”

  另一位广州“80后”称经常带外省朋友到佛山祖庙玩,因为广州比较少这么有特色的地方。

  听完这些话,陈扬感慨:“在新一代的心目当中,祖庙的精神象征渐渐被消解,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旅游的地方。”

  祖庙在长者与青年心中的地位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罗一星认为,近50年来,全国各地对传统文化都不够重视,造成文化断层,新生代看到的只是遗址,看不到文化的精髓,看不到本来祖庙所具有的文化涵义。

  罗一星特别提到,清代祖庙北帝出巡,要巡遍佛山170个庙宇中的70个,北帝通过这种仪式加强了与佛山社区的联系。现在看不到这些,北帝不再跟生活息息相关,年轻人自然不了解祖庙的文化内涵。

  肖海明说,要让传统文化找到传承的载体。比如举办秋祭、乡饮酒礼仪式,可以让年轻人借此更加了解祖庙建筑、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今后有必要继续定期举办此类仪式活动,扩大祖庙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唱响佛山旅游品牌,提升佛山城市形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佛山电台 2010-11-30 09:53:58

上一条: ·专家纵论非遗保护与节日文化建设
下一条: ·节日文化建设应尊重民众文化主体地位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
·[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