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2010:如果你为它们哭泣
——2010文化遗产热点回顾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27 | 点击数:9476
 



 
  为什么说文化是沉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会有一百种回答。或许,我们可以由此说起。

  磐固的汉字,走马时空。苍凉的老腔,千秋悲歌。不管身居故土或者游走天涯,不管对历史热爱或者漠然,我们因为共同的历史文化而彼此胶着。在艺术中,在过去的命运中,认出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亲情。因为共同的文化,凝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理解的世界。

  绥远民歌改编而成的《思乡曲》,总是能让海外华人感动落泪。一出《四郎探母》让身在台湾的老兵泣不成声。如果你曾为它们而哭泣,你会明白,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穿起来成为一根线。

  每一处拉扯,我们共同感受。我们为一处古遗址的毁坏心痛不已,为一段记忆的中断怅然若失。如果你曾为它们而哭泣,你会明白,为什么文化这么重要。时光如水,奔腾而去不回头。文化如水,从高而下,不可逆流。

  再见。珍重。

  ——编者



远去的四合院


本报记者 严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12月28日   第 07 版)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前几天偶然翻开北京地图,想起曾经在四合院里生活的一幕幕,原来,咱也在“文化遗产”里生活过!我曾经居住的位于北京站前东裱褙胡同的四合院已于上个世纪80年代拆掉了,上面盖起了中国海关和恒基中心大楼,老北京们搬到东四环外,住进了楼房。

  四合院的生活总是那么难忘。那时冬天,家家都贮藏大白菜,还要用半人高的大缸盛满水,为的是防止露天里的水龙头上冻,一时接不到水。最热闹的是夏天的傍晚,家家搬个小桌到门前吃饭,小院里洋溢着欢声笑语,散发着饭菜的香味,谁家做饺子了,都要给街坊邻里端上一碗,北京人的客气、有礼、大度、热情就是这么来的!尤其是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街坊四邻纷纷解囊出手相帮的景象最让人感动。

  四合院虽小,可爱美的北京人也能把它打扮一番。记得北屋一家人颇有生活情趣,把窗台改造成一个盆景,有石、有竹、有小桥流水,总是把我童年的思绪带到远方,仿佛置身名山大川之中,着实让身居闹市的人们坐享了林泉之胜!还有秋天上房打枣,夏天粘知了,都是童年抹不去的美好回忆。

  四合院既不同于上海的石库门,也不同于山西的乔家大院,更不同于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也不同于福州三坊七巷的闽派民居。四合院,是华北民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是华北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北京四合院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合居,形成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数代人的居住实践表明,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与和谐气氛,同时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这与现代公寓住宅永远紧闭大门的冷漠形成了鲜明对照。

  四合院不是样样都好,在我生活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胡同只有两三个厕所,还大都是旱厕,赶上刮风下雨,解个手还要赶上半里地,老人、孩子就更不方便。还有用水,整个院子就一个水龙头,赶上用水高峰,往往要排队,数九寒冬,水龙头常常上冻,只能拿热水去浇,慢慢解冻。四合院里没有暖气,到了冬天家家要生一个蜂窝煤炉,不仅呛人,还容易煤气中毒。家家搭个小厨房,夏天闷热难耐,记得每次做完饭,伴着喷香的饭菜的总是姥姥湿透了的后背。如何改造四合院是一篇大文章,既修旧如旧,又让居民享受上现代化的生活设施。

  如今让我回到原先的四合院去居住,还真有些不习惯了。可四合院依然让我留恋,可能留恋的是逝去的童年、温馨的亲情和街坊四邻的老感情吧!

 

危机与契机


本报记者 朱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12月28日   第 07 版)

  宿州埇桥马戏繁荣的背后,很多从业者已经有了危机感。

  90%以上的从业者都是小学文化水平不到,很多甚至是文盲,典型的泥腿子。马戏的低门槛,从业人员的参差不齐,也导致了马戏节目的粗糙。更严重的是,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使得违法买卖野生动物、动物伤人事件等问题见诸各种媒体。在这种背景下,今年7月底,国家林业局下发《进一步规范野生动物观赏展演行为》通知,要求立即停止低俗广告、野生动物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虐待性表演、违规经营野生动物产品等不当行为。10月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园管理的意见》,要求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公园要立即进行各类动物表演项目的清理整顿工作,3个月内停止所有动物表演项目。

  这对于80%的演出场地设在大型公园和动物园的埇桥马戏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目前桂林、长沙、黄山等10来个地区的马戏团被迫停止了演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住建部的《意见》全面实施,将会有更多的马戏团停止演出。这就意味着这些马戏团没有任何收入,生存陷入困境,而这背后是上万人的从业队伍和数千只动物的生存问题。

  一旦马戏团经济陷入困境,马戏团里的各类动物的生存很难想象。有人认为,马戏本身没错,政府在制定约束和处罚机制时,需要给马戏团留一个生存的空间,让祖祖辈辈传承的马戏艺术传承下去。也有人认为,此次危机是整个马戏产业低端盲目发展导致的连锁反应,在这种情况下,马戏班子和政府的措施与态度,也许能够将危机转化为对埇桥马戏重新洗牌发展的一个契机。

  埇桥马戏十二五规划已经出台。马戏城、动物影视基地、马戏教育培训产业基地、动物饲料加工基地和动物交易中心、野生动物园等项目规划,令人拭目以待。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0年12月28日第 07 版

上一条: ·部分“非遗”传承或面临断档 加强扶持势在必行
下一条: ·[周锦章]数字化平台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谢景雯]金龙四大王研究回顾与展望·[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