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赫尔德美学思想入华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者不少人留学日本、欧洲,介绍德国思想文化和学术。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介绍赫尔德的学者包括蔡元培(1868-1940)、吕澄(1896-1989)、朱光潜(1897-1986)、宗白华(1897-1986)、陈铨(1905-1969)、贺麟(1902-1992)⑨,他们与赫尔德思想的接触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以美学最为引人注目。他们有欧洲甚至德国经验,他们对于德国思想文化的了解或者通过间接的欧洲经验,或通过直接的德国游学经验。间接的经验常常会产生一些不确切之感,比如没有留学德国的朱光潜先生对赫尔德的移情论(Einfühlung)的介绍就不如宗白华先生准确。中国学者对于赫尔德美学思想的认识也是一个渐进过程,如在上列学者之中蔡元培先生虽然最早提及赫尔德,但对赫尔德与美学上移情理论介绍最全面的却是后来的宗白华先生。吕澄先生从未留学欧洲,但他1915年留学日本学习美学,已经着了了解赫尔德美学思想的先鞭。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教育理念特别是美育理念深受德国影响。他一生两次游学德国,1908-1911年在莱比锡大学,1925-1926年在汉堡大学做研究。游学德国期间他深受德国美学影响。他对美学思想史非常熟悉,如撰于1920年的《美学的进化》一文以及1921年完成的《美学通论》中均追溯了美学特别是德国美学史,但他的美学思想似乎主要受康德影响。他在著作中仅偶尔提到赫尔德,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赫尔德的移情思想。他提到赫尔德的文章发表于1920年5月出版的《新潮》第二卷第四号,题为《美术的起源》。文中说:“Herder与Taine二氏,断定文明人的美术,与气候很有关系。”⑩此处的Herder应该即是Johann Gottfried Herder.因为赫尔德在讨论民族特性的时候的确对于文明演进与气候的关系有所说明,而这一思想特别体现在他于1784-1791年间完成的著作《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考》(Ideen zur Philosophie der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之中。该书有一部分专门探讨民族天才与环境问题,其中有一章讲气候对人类身体与思想的塑造(11)。我们并不了解蔡元培从何处获知有关赫尔德在《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考》中的思想。
蔡元培在其它文章中则讨论了美学上的感情移入理论,但他并未将其与赫尔德联系起来。蔡元培论感情移入说首见于前揭如撰于1920年10月30日发表于1921年2月19日出版的《北京大学日刊》第811号的《美学的进化》一文,他提到注重感情移入主义的栗丕斯(Th. Lipps),同时还提到所谓黑格尔派的维绥(Vischer),这即是下文他要谈到的费肖尔。其次见于他1921年秋为在北京大学讲授“美学”课程而撰写的《美学通论》中。该书有美学的趋向一节,讨论了“感情移入”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流变。他将感情移入说看作是一种融主观、客观为一体的感情美学,这种美学与德国费希特理想派哲学见解相同。(12)他还指出感情移入的美学随着记述心理学的发展而更加发展。他回顾了感情移入说的一些论者的主要观点,如费肖尔(R. Vischer)之于视觉艺术、迪普雷尔(Karl du Prel)之于抒情诗、洛采(H. Lotze)之于音乐。蔡元培接着指出立普斯(Theodor Lipps)在感情移入理论各家中最为著名,并叙述了立普斯对于感情移入理论在欣赏音乐上的运用,还指出立普斯将感情移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属于自由状况的快感,也即是交感的移入;消极的移入则用于不同情的对象(13)。蔡元培的理解应该说比较准确。但他始终未提到赫尔德在感情移入说上的创始业绩。而他简单提示的费肖尔、洛采、立普斯等人,在以后朱光潜和宗白华的著述中均有较为详细的讨论。
吕澄在1921年8月完成的《美学概论》第三章中也介绍了美的感情移入(Einfühlung)(14)。在第三章第二节,他介绍了四种感情移入:一般统觉的感情移入、情调移入、自然之感情移入、人体官能的现象之感情移入。但是他在此书中并没有提到赫尔德的名字。但很快他就提到赫尔德首倡移感说。吕澄在1923年7月完成的《现代美学思潮》中指出十八世纪德国学者邦格阿腾(A. G. Baumgarten,1714-1762)将美学建立为哲学的一个分科,并特别讨论了康德的美学。在讨论康德的美学时,指出海豆尔(Herder,1744-1803)对康德所说美感关系事物的形式一层不满意,认为形式不足以言美,形式的表出才有美,而且他还分析了美感鉴赏中的心理状态,开启了移感说(Einfühlungstheorie)的先声(15)。此处所说的海豆尔即是赫尔德。他使用海豆尔一名来翻译赫尔德,可见他并没有注意到王国维、周作人、蔡元培等人提到的赫尔德,所以自己创造了一个译名。书后附录了很多德文书目,然而并没有赫尔德的著作,可见吕氏对于赫尔德美学思想的理解均来自一些美学通论性著作。黄忏华1923年11月完成的《美学略史》则提到了赫尔德的名字。他将美学的研究取径分为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的三类。而在讨论十七、十八世纪的美学时提到杜播(Dubos)、温克尔曼、赫尔德(Herder)等人注目艺术同美意识的历史发展,艺术的动机和方式。黄氏使用的“赫尔德”成为后世的标准译名。黄氏还指出赫尔德比较重视感情和表出,以及内容美学。黄氏介绍了美的态度的性质有三类:错感的概念、静观的概念、感情移入的概念。他指出感情移入的概念源自赫尔德,并由费诗和罗采(Lotze)发展,栗泊士等集大成(16)。吕和黄两人只是喜欢美学但不是专门的美学家,所以虽然也介绍了移情说,但多比较简略,基本上其内容均出自西文美学通论性作品。后来的朱光潜和宗白华两位美学家则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移情说及其思想发展史。
朱光潜先生从未留学德国。他1925-1929年在英国爱丁堡、伦敦大学大学学院、巴黎大学留学学习文艺心理学。之后转往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大学(17)。曾到德国游历。而斯特拉斯堡大学是歌德曾经求学之地,斯特拉斯堡是赫尔德曾经驻足之地。他三十年代发表了一系列作品,主要集中在讨论文艺学、美学和心理学。移情思想是他早年美学思想中的重要一章。虽然在1932年开明书店出版的《谈美》一书中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文,1933年的《悲剧心理学》中都已经提及移情作用(18),但直到1936年他才在题为《文艺心理学》的著作中系统地介绍了德国美学家的移情思想。然而他此时并没有把移情思想和赫尔德联系起来(19)。他在这部著作中指出移情作用说的倡导者是立普斯(Theodor Lipps,1851-1914)。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第三章美感经验的分析,第三节物我同一篇中介绍了移情作用。他说移情作用在德文中原为Einfühlung,而最初采用它的是德国美学家费肖尔(R. Vischer)(20)。而美国心理学家蒂庆纳(Titchener)开始把它用英文译为empathy.后来朱光潜先生又在《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一文中强调十九世纪以来以费肖尔父子为首的新黑格尔派对移情作用的讨论,并在《西方美学史》中再次介绍了审美的移情说,他在十八章介绍审美移情说时给出了一个名单,包括费肖尔、立普斯、谷鲁斯、浮龙李和巴希等人,没有特别解释是否赫尔德也有奠基性贡献,只是偶尔也在其它场合提到了赫尔德(21)。
在《文艺心理学》中,朱光潜先生进一步提到了有人把移情作用称为“拟人作用”(anthropomorphism)。他认为拟人作用造就了艺术和宗教。他说,“各民族的神话和宗教大半都起于拟人作用,这就是推己及物,自己觉得一切举动有灵魂意志或心做主宰,便以为外物也是如此,于是风有风神,水有水神,桥有桥神,谷有谷神了。”(22)这个说法未免夸大了移情作用。但他提到以拟人作用来理解各民族的神话和宗教,则和赫尔德主张的以了解之同情理解古代文化有约略近似之处。(23)朱光潜虽然没有注意到赫尔德的了解之同情思想即是移情说的先驱,但注意到法国学者巴希(Victor Basch)把移情作用叫做“象征的同情”(sympathie symbolique)(24)。这已经和了解之同情的意思相当接近了。朱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刊出的早期著作中没有提及赫尔德的思想,只是在四十年代以后才在一些著作如《西方美学史》中提到赫尔德。这表明他的学术思想有一个不断深入的变化。他早年把移情说的发明权交给了立普斯。这其实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西方现代学者的看法(25)。只有到了德国现代历史学家迈纳克才在《历史主义的兴起》一书中把移情看作是赫尔德历史主义的贡献(26)。柏林在研究赫尔德的反启蒙思想时进一步发挥迈纳克对赫尔德移情思想在历史、文学、艺术上的运用,并从中发掘了文化多元主义的因素。
另一位留学欧洲的学者宗白华则非常准确地介绍了赫尔德的移情学说(Einfühlung),宗白华称之为同感论。宗白华于1920年开始留学德国,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在柏林大学,他的老师是著名美学家德苏瓦尔(Max Dessoir,1867-1947)教授(27)。宗白华在介绍美感分析方法的派别时介绍德苏瓦尔主张美感有五阶级:感觉的、内容的、个人的联想、内容的表现、感入作用。这一感人作用或许和感情移入说有关联,但宗白华没有特别注明。他还是较早注意洛采的中国学者。宗白华早在1919年11月12日即在《时事新报·学灯》的《读伯格森“创化论”杂感》一文中提到洛采的《小宇宙》,指出这是有美术兴味的哲学书。他在这篇文章中使用的译名是罗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