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白晋湘]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
  作者:白晋湘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21 | 点击数:20659
 
因此,“和而不同”一方面可以缓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单一现象,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向文化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增添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多样性的色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奥林匹克这一大舞台展示与传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中构建文化认同与适应。奥林匹克运动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全球化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来讲,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文化的全球化加快了世界体育的相互交流,给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机会和发展空间[17]。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奥运会将是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和内涵,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的最有利时机和最好手段。如由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中,就包含了《紫禁城内外竞技游戏展》、《中国古代体育运动项目表演》、《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探秘》电视专题片等大型活动,必将加强与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与认同。
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也曾指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一种使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因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努力“创造出一种建立在自己文化的价值基础上,又密切回应时代要求,能够成为我国群众乃至世界范围内所愿意接受、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又反映和吸收整个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东方体育文化体系。既融会古今又比照东西,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形成既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又不反对异质文化,真正做作和而不同。比如奥林匹克文化重竞技与对抗,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则大可不必走如此道路,而是应该作为社会大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群众喜闻乐见、喜闻乐做,以其深刻的民族特色和鲜活的时代精神,独特的体育魅力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6 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适应的核心是利用自身文明的成就创造新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而不是简单的“回顾”和“回归”。其必须在“和而不同”的思维中不断寻找一种中国和世界、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并不是类似于“中体西用”这样的折中性方案,关键是创造出一种建立在自己文化的价值基础上,又密切回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能够成为新时期群众所乐意接受、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又反映和吸收现代体育文化精髓的新体系。从而不断通过“综合创新”与世界优秀体育文化相融相长,形成一种新的富有时代特征与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须在精神文化、制度规范、物质文化和社区建设上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学校体育教育等多种方式加强自身文化认知与文化自觉,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与适应空间。当然,文化认同与适应具有有空间性、时间性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适应模式。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适应也会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迁,并避免民族主义和同化现象,甚至产生“过度适应”的现象。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经历一个从排他性冲突到认同性选择再到包容性并存的历史过程,从中凸显的正是民族文化的两大特性: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
 
参考文献:
[1]王代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刍议[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22(6):33-36.
[2]张跃,舒丽丽.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怒江峡谷丙中洛地区民族宗教文化关系的变迁[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7,(5):69-87.
[3]万明钢.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233.
[4]Graves T D. Psychological Acculturation in a Tri-ethnic Community [J].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1967,23:337-350.
[5][英]雷蒙德·弗斯著、费孝通译:人文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9.
[6]马里奥·瓦尔戈斯·略萨.全球化、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22(4):28-30.
[7]汪海涛.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传统体育转型发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15-17.
[8]白建灵.回族村落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和反思[J].西北民族研究,2008,32(2):111-116.
[9]赵剑英,干松春.现代性与近世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J].学术月刊,2005,(1)
[10]田恩庆.试论体育全球化浪潮下的体育文化认同[J].贵州体育科技.2006,25(3):4-7.
[11]龚茂富.近代中国武术文化变迁的文化人类学审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4):35-39.
[12]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31.
[13]Solgado de snyder, N,Lopez. C. M. And Padilla,A.M. Ethnic identity and cultural awareness among the offspring of Mexican interethnic marriages[J].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982:19.
[14]Naomi Ellemers,cathy Van Dyck,steve Hinkle and Annelieke Jacobs. Intergroup differentiation in social context:Identity needs versus audience constratints[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ly,2000,63(1).
[15]李春君.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J].今日科苑,2008,26(2):272.
[16]金元浦.和谐奥运:世界不同文明的融会[N].中国教育报,2008-07-16
[17]中国民族宗教网信息中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Z].
(本文原载《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9期第1153~1157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段辉涛]对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思考
下一条: ·[邹华芬]民族身份与性别表述
   相关链接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
·[余红艳 朱嫣然]吴地西施形象的诗性建构:以苏州为考察中心·[邢宝心]作为一种“过渡礼仪”的青年慢就业现象分析
·[王丹 范继武]龙船会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马栋梁 郑璇]侗族劝世歌的和谐之道:文化认同下的柔性治理
·[刘玉颖 [俄]Курьянова Т.С.]全球化与本土化对话中俄罗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体系建设·[刘茜瑜]从官服僵尸到吸血贵族: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鬼怪符号的互鉴
·[林淳爽]仪式服饰符号的建构、强化和认同·[李玉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新疆巴里坤汉族英雄叙事结构与国家文化认同
·[焦雅馨]晋南乡村龙王信俗的文化认同研究·[贾怡文]社区的联结与延续:老北京叫卖表演的文化认同
·[霍志刚]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与文化认同建构·[何卫东]全球化与本土化视域下京族体育文化的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何佩雯]礼俗互动视域下清水江流域禳灾礼仪与推进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顾佳敏]从地方符号到公共认同:“苏超”出圈的文化认同动态建构路径与机制
·[崔泽玲]山西朔州社火寻踪:从朔城区到平鲁区,看地方文化在全球交流与本土扎根中的传承新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