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段辉涛]对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思考
  作者:段辉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21 | 点击数:8834
 
近几年,日本发明的“30人31条腿竞赛”受到了全世界广泛关注和喜爱,每个洲都有国家派队参加了比赛,中国也接受了热情邀请。“30人31条腿竞赛”不仅让全世界感受了日本民族竞技体育的魅力,也加强了国际交流。
3.2 国内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成功范例
以全国民运会竞技项目高脚竞速为例,它原名竹马,又称高跷,原是土家族人在生活、生产劳动中过溪流、走沼泽等的一种代步工具。坐落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湖南吉首大学体育学院的师生们,经过悉心研究,把它改造成竞速的民族竞技项目,并把它推上了全国民运会,成为民运会上最受观众喜爱的项目之一。从此,它为全国人民认识、了解和喜爱。由于在连续3届的全国民运会上有不俗表现,湖北民族学院高脚竞速队被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邀请,于除夕夜向全国人民、全世界华人奉献了一道精美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餐。
柔道、跆拳道进入奥运会、国内竹马向高脚竞速的竞技化转变、日本“30人31条腿”竞赛在世界上的推广等可以证明: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不但可行,且大有潜力可挖。
 
4 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对策
 
4.1 创新是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的前提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就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而言,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用创新的方法,确立正确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广大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及广大民族传统体育工作人员、广大爱好者等的思想和实践创新力。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需要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其竞技化发展应包括思想观念、组织管理、竞赛制度、项目改造、现代科技的应用等。要解放思想,打破禁锢,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树立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氛围。不应局限于“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可以尝试“现代体育民族化”。要通过借鉴、融合、嫁接、变异等方式去推动其竞技化发展步伐[6]。
4.2 建立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评价指标体系
在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研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核心内容。竞技化研究也正是通过指标评价体系来衡量当前的状态,并针对其发展趋势,确定下一步的奋斗目标,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监测、衡量和评价竞技化的进程和实现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是在全面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的。本研究认为,至少如下3项应纳入其中:趣味性、观赏性、规则的科学性。没有趣味性就无法唤起人们的参与愿望和动机,人们在运动中也无法得到精神满足。趣味性在人们心理活动倾向中具有鼓舞、干预、指导运动的能动作用。只有趣味性强,参与的人才多,对其竞技化发展的推动力才更大、更直接。观赏性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人们的心理需要。它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参与者将自己良好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负责、精心地奉献给广大观众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促使他们持之以恒地去接触它、探究它,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并创造性地去完成该项运动。规则的科学性是保证该项目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科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弘扬积极进取、奋勇拼搏,民族传统体育要在此方面作根本性变革。
4.3 引入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设置的竞争机制
最近4届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仅增加了1项(板鞋竞速),没有淘汰任何项目。无论对全国民运会本身的发展还是对民族项目的竞技化发展而言,这种“终身制”所起到的更多的是抑制作用。在进入民运会之前,不少地区千方百计改进、创新原项目,一旦进入了民运会,则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这一项目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鉴于此,全国民运会的竞赛项目应通过层层选拔的方式公开择优录用。将那些创新形式和内容成熟、成功的项目纳入其中,废除“终身制”,实行“淘汰制”与“晋升制”相结合,以此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好的项目继续保留,不太理想的项目“下放”给原地方继续创新改造。奥运会实行的都是这种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民运会完全可以借用,这也是民运会本身的创新。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世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影响了以往的历史进程,而且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外已有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成功的先例。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成功能推动其它民族项目的发展。在向竞技化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应立足创新,将趣味性、观赏性、规则的科学性纳入竞技化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设置的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余道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辨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4):57-59.
[2]朱家新.科学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7,(5):73-77.
[3]王光,张秀萍,徐春毅.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路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08(2):83-85.
[4]徐彩桐,于淼.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方向和策略的探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7,(6):74-75.
[5]陈淑奇,范叶飞.科学体育发展观的提出及内涵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75-76.
[6]姚正国,高湘红,刘侠.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途径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2):86-88.
(本文原载《体育学刊》(广州)2009年8期第90~92页)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苏日娜 张玉玲]民族伦理文化探微
下一条: ·[白晋湘]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
   相关链接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刘阳]“文”与“艺”:兔儿神形象的地方生产·[李才景]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岷州宝卷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
·[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刘雨婷]锦绣鞠艺
·[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
·[李翠含 吕韶钧]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蕴涵·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
·[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杨煜坤]困境与超越:“轻文明”图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境况思考
·[任积泉]新时代背景下河西宝卷传承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萧放 贺少雅 鞠熙]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