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张宝根]从文化变迁看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作者:张宝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21 | 点击数:17182
 
1.3 文化变迁的机制
创新是文化变迁的主要机制之一。创新主要包括发现和发明两者,发现是对存在但未曾被知觉的事物产生认识的活动,而发明则是对存在的物质、状态和惯例的一个新综合。然而“发现和发明并不一定就会导致文化变迁。如果某项发明被社会所忽视、被埋没,它就不会引起任何文化上的后果。”[5]传播(借取)是文化变迁的另一个重要机制。传播具有选择性、采借双向性。涵化是其第三个重要机制,它是指当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经济文化上都比较强大的社会接触时,这个较弱小的社会经常要被迫接受较强大的社会的很多文化要素,这种由于两个社会的强弱关系而产生的广泛的文化假借过程即称为涵化。涵化的结果有文化接受、文化附加、文化融合、文化创新、文化丧失和文化抗拒。
 
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变迁及其发展趋势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创造与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中建立、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现代文化变迁的历史潮流中,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产生着内部的变革。就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而言,现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已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是经过不断变迁的内部矛盾运动形成的。造成其变迁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生存环境的改变
特定地域内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民族长期繁衍生息的空间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会产生出人们不同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自然经济时代,有着明显地域性和浓郁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在整体上适应农业经济形态居主体的社会,其变异重组、扩充的自由度小。然而,人类社会总是要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的土壤必然也会随着社会进化而发展质的变化。
人类从最初的直立行走、单胎生育,到目前越来越漫长的培育期、越来越延缓的衰老期,使人类包括体育在内的组织行为不断加以调整。在生态基本平衡的空间里,人类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身体活动完全处于充满自然物质的世界。时至今日,生产方式已发生巨变,人类与自然之间悄然建起了坚实的屏障而生活在人工制造的物质环境中。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出现,新的技术革命的兴起,使得人类离开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越来越舒适的生存环境,物质条件日益满足,闲暇时间日益增多,人类几乎不用被动地去适应自然条件,然而其代价却是人类体质的弱化。现代文明制造了生存环境的异化,这一结果是不可逆转的,用体育手段来解决人类生物性退化问题,其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在此背景下也由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逐步演变为满足人们健身、娱乐、教育、竞技、政治和经济等价值。功能的嬗变,必然会引起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层面上的认同的变迁、异化与筛选。这就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必然面临时代的选择,产生内部变革与外部适应的变化,从而实现自身的蜕变。
2.2 体育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语境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各不相同,导致世界各国各自截然不同文化品格的形成。这种差异必然会导致各种文化间彼此的冲击、碰撞与异化,特别是人类步入日益加快的“全球一体化”的21世纪,这种文化间的冲击、碰撞与异化就表现得更加激烈。对体育文化而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似乎不可避免,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无疑是当代体育文化全球化的焦点与盛典,仅从其发展的内容和程式来看,呈现出明显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特点。
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而言,它根植于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性格,也正因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这种鲜明的,独特的民族性格,使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但没有“化”掉,反而以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并深刻地影响到当代体育文化的发展,为体育文化多样化的蓝图中增加了一簇鲜艳夺目的奇葩,为世界体育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然而,在这美好的图景面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的,而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摆脱桎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以满足时代发展与体育文化多样化的诉求。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会引发文化的发明与传播以及文化间的涵化,从而引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但需注意的是,不是任何变迁都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把握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态势,预测与规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未来的发展,从而实现其最终价值——为人类所共享!
 
3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
 
3.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识由自然转变为自觉
民族社会心理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中华民族封建、保守、自强和排外的民族心理特征。这种民族心理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和中期,对于繁荣封建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到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进入近代,这种民族社会心理尽管在某一方面还起着积极作用,但就整体民族心理所形成的“合力”而言,其作用是消极的,并成为一种可怕的懒惰力量,成为社会前进和发展的阻力,成为社会文化传播最大的障碍[6]。因此,在这种民族心理特征的主宰下,民族传统体育必然会产生一种封闭、保守与排外的文化意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泽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中的虎崇拜研究
下一条: ·[项冰]德宏地区傣族佛教信仰的变化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梦雅]“绣”的能动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