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南诏政权统治者虎崇拜的影响,南诏政权统治下的各族群,民间历来有重虎皮的习俗。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第四》载:
寻传蛮,阁罗凤所讨定也。俗无丝绵布帛,披波罗皮,跣足可以践履榛棘,持弓挟矢,射豪猪[3]159。
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四《云南》载:
僰人,汉为犍为部,唐为于矢部,盖南诏之东鄙也。古者有罪流之西方,曰僰言使偪寄于夷也。其人善事佛,男女手数珠,持番呪祈祷辄验,多有削发为僧者,号曰提奢。稍淳而易治,声音风俗与南诏略同。谓虎曰“金波罗”[6]654。
总之,南诏政权的大虫皮制度,是以披虎皮作为英雄的象征,或作为权势地位的标志。这种虎崇拜的价值取向,在彝族民间有着长期的影响。彝族民间流传的古歌说:“穿上虎皮戎装才配称英雄,才是真正的勇士。”[7]48在西南地区彝族的传统观念中,虎作为文化符号成为英雄的象征,认为披虎皮者就具有虎的力量,象征蕴涵着虎的勇猛与威武。正因为彝族社会的这种传统风俗,西南地区彝族历代贵族首领,其服饰喜欢身披虎皮以示威严。南诏政权虎崇拜在民间有深远的影响,当今云南双柏县彝族的虎傩文化,就是南诏政权虎崇拜习俗的遗存。
二、西南彝语支及氐羌族群崇虎习俗的考察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虎崇拜习俗,在彝语支各族群中信仰最盛。所谓彝语支民族,主要包括彝族、白族、土家族、纳西族、傈僳族、拉祜族、哈尼族、基诺族、怒族等9个民族。由于彝语是这一语支中使用人口最多、分布最广,且有古爨文文献传承,所以这一语支语言以“彝”作为语支的名称。彝语支各族都流传有关虎图腾的神话,并有虎图腾崇拜的原始习俗。分布在大小凉山、哀牢山、乌蒙山区的彝族有100多种支系,历史上都是崇拜虎图腾的族群。彝族先民不仅以虎自命,并且认为虎是其崇拜的祖先。历史上哀牢山区的彝族,每家均供奉一幅毕摩绘制的祖先画像,彝族称为“涅罗摩”。涅,意为祖灵,“涅罗摩”,意为母虎祖灵。毕摩在葫芦凸面画一黑色虎头,悬挂于门楣表示祭祀母虎祖神,这具有图腾祭祖仪式的色彩。彝族传统宗教以祖灵崇拜最具特点,彝人祭祖时要在祖灵神像上披一张虎皮,毕摩在祭祀仪式上则身披虎皮,或身穿用布画的虎皮以为代替,都旨在强调虎崇拜的图腾标记。法棍是彝族毕摩在仪式中使用的法器,按照仪式古规在手拄处也要垫一块虎皮,由此象征获得虎祖赋予的灵力。
其实氐羌族群普遍有虎崇拜的信仰习俗,西南少数民族的崇虎习俗,至少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记载:春秋时期的羌人祖先爱剑,曾遭秦人追捕而藏于岩穴中得免。羌人传说“爰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8]2875。羌人祖先爰剑得老虎保佑大难不死,成为羌族民间传承的历史记忆,也反映出先秦时期羌人就崇拜虎的史实。氐羌族群对虎的崇拜信仰,还反映在民间的丧葬习俗中。《南齐书》卷五十九《氐羌传》载:
宕昌,羌种也。……俗重虎皮,以之送死,国中以为货[9]1032-1033。
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边防六西戎二》载:
宕昌羌,后魏时兴焉。……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俗重虎皮,以之送死[10]1022。
所谓以虎皮送死即用虎皮裹死者,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彝族还流行在死者身上盖虎皮,表示死者生前是虎的后代,死后灵魂将会还原成虎。在清雍正改土归流以前,西南各地彝族普遍实行火葬,火葬前要用虎皮(皋比)包裹死者。关于彝族先民用虎皮送葬之习俗,明童轩《滇南即事》诗四首之二,就以诗化的语言说道:“谩说滇南俗,人民半杂夷。管弦春社早,灯火夜街迟。问岁占鸡骨,禳凶瘗虎皮。輶车巡历处,时听语侏离。”[11]146
以虎皮送葬是图腾祖先崇拜的习俗,彝族毕摩认为彝人是虎变的,如果死者不火葬,灵魂就不能还原为虎。彝族认为火葬可还原为虎的观念,可追溯至《荀子•大略篇》“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的记述[12]374。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虎图腾的分类中,彝、纳西、拉祜、傈僳、哈尼、怒、阿昌等族尊奉黑虎为图腾,土家、白、普米、藏、羌等族尊奉白虎为图腾。但无论是崇拜黑虎还是白虎,都是古代氐羌虎图腾信仰的流变形式。各族群还保留着虎图腾的神话传说,傈僳族虎氏族传说其祖先是虎,而纳西族则有虎为人类始祖的传说。白族称其祖先腊修有一件魔衣,穿上魔衣就显现虎祖的原型。在白族的60多个他称中,带有“虎”字义的就有22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