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巫达]语言文字与凉山彝族的文化认同
  作者:巫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12 | 点击数:30173
 
沙玛:“不知道”。
女职员:“你们什么时候来这里摆烧烤摊的?”
沙玛:“刚来。”
女职员:“有营业执照吗?”
沙玛:“没有。”
女职员:“交了管理费了吗?”
沙玛:“没有”
女职员:“罚款50圆,明天到工商局办手续。”
另一位彝族妇女用彝语问:“你是彝族吗?”
女职员用汉语回答:“是的。”
那个女的用彝语求情:“我们刚来摆摊,没有挣到钱,再说我们不知道情况,能不能不罚款?明天我们就去办执照。”
女职员仍用汉语严肃地说:“不行,这是制度。”
……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到,汉语用在正规对话,具有权威性。汉语代表执行制度的不可改变性,没有商量的余地,似乎缺少人情味。用彝语求情的那位妇女,大概想通过本族群语言来感动那位女职员,但没有成功。
嘎村村民曲莫(35岁)认为汉语很重要,做生意不会汉语不行。如果一定要在彝语和汉语之间作个选择,他情愿选汉语,因为现在很多彝人会汉语,而多数汉族不会彝语。做生意主要是跟汉族做,彝人之间很少做生意。曲莫曾到成都附近的眉山①去贩过牛,然后拿到甘洛来卖。他说到汉族地区做生意,如果不会说汉语会吃亏。他每次去都约好说汉语说得很好的人同去。他自己认为他的汉语只能应付日常用语,只要能问路,找到自己住的旅店,上街时能找得到饭馆和厕所就不错了。
一种文字的生命力是因社会的需要才能长期存在下去的,一个民族不管怎么喜爱自己的传统文字,只要这种文字在社会经济领域里不能带来“好处”,人们还是会选择别的文字的。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号,跟语言一样,一个族群内部的某些人选择了别的民族的文字时,并不表示这些人放弃了本民族的族群认同。实际上,文字比语言更容易被不同的民族共享。现在世界上很多民族采用拉丁字母作为记录本民族语言的记录工具就是很好的例子。从族群情感上讲,每个民族都希望保持和使用本民族传统文字,但是文字的社会功能的不同决定了文字的命运。法国一些学者曾发起过防止法语被英语替代的运动,他们针对互联网上使用英文的情况越来越多,提出鼓励建立网站的法国人用法文,而不要用英文。可是英文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的势力是有目共睹的,拋开英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华声报》2000年3月30日)。
目前彝文的情况正是这样,不管彝文怎么好学,彝族怎么喜欢彝字,多么希望彝文不断推广使用,但实际情况是汉文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字。其实很多彝族是很清楚这种情况的。嘎村41岁的慕且说出了大家内心的话:“学好汉语才能当干部。”这里的干部的概念比较宽,是指参加工作,脱离农民身份的人,而不一定指政府行政人员。慕且说:“我们村现在有好几个人中学毕业以后当了干部,他们就是因为学好了汉文。招干部考试是用汉文考的,汉文不好谁考得上?彝文再好有什么用?如果可以用彝文考干部,说不定我也可以考一个干部当当。”嘎村吉克毕摩(45岁)说:“我现在每天用彝文念经,一有彝文书我都要借或买来看,特别是《凉山日报》彝文版,我很喜欢看,可以从里面知道很多事情。我们彝文经书没有印出来的,都要抄。如果谁有一本经书,我就会买酒去请教那个毕摩,请他给我讲解,如果他同意,我就要借回家里抄一份。抄一份经书要花好几天时间。现在的这套规范彝文很好,我就用这套文字把别人一些老经书转写过来的。说老实话,现在很多干部懂的东西不一定有我多。我知道的东西他们不一定知道,但是他们会汉文,所以当了干部,我却因为不懂汉字所以还在当农民。我以前没有机会学习汉文,要不然我是一个记性很好的人,一定会学得很好。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我现在经济情况还可以,我要供我的孩子上学,一定让他们学好汉文。彝文方面如果他们喜欢,我很乐意教他们,如果他们不喜欢我不会强求他们。以前我父亲就是强求我学习彝文的,说毕摩需要家传,不能断了。我以后不会限制我的孩子们,毕摩在我们家断了没有关系,我可以收其他家族的徒弟,把经书和仪式做法传给他们。”
(三)社会生活与彝族文化认同
在一个双语的社会里,操双语者对生活中使用的语言的转换是反映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彝语和汉语都是法定官方语言,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这两种语言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是,根据我的观察,实际的情况是这两个语言的使用场合、社会功能、感情特色等都是不同的。从使用场合上讲,基层生活中彝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嘎村的彝族只以彝语作为交际语,不管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家里。坤村彝族家庭用语是彝语,村民们见面聊天也都是用彝语,但是坤村的人几乎都是彝汉双语人,他们转换彝语和汉语一点都不困难,如果遇到汉族模样的或不认识的人,他们会用汉语开始交谈。在大家都熟悉的朋友内部则随意转换语言。在坤村,我参与了一次打扑克牌,想了解和观察语言的使用和转换问题。为了参与观察便于分析,我把我们打牌过程用录音机录了下来,下面是通过录音整理的对话:
 
(扑克玩法叫“跑得快”,每人发十张牌,按顺序出牌,可以出连牌,可以出三张相同的,先出完者赢,名叫“关牌”。关牌后数剩下几家的牌,剩得越多输得越多,输家罚喝啤酒。参加人:笔者、蒋生(蒋)、瓦尔(瓦)、慕嘎(慕),四人都是彝族,都是彝汉双语者。)
……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巫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巫达]尔苏语言文字与尔苏人的族群认同
下一条: ·[巫达]颜色、象征与国家权力
   相关链接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游红霞]“中国寻根之旅”构建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谱系理路·[吴灿 柏仙爱]叙事、情感与认同:图像符号的文化构筑与共同体隐喻
·[王淑英 范家婧]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李宓本主形象分析·[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罗远玲]粤西年例传说的地方意义叠写与中华文化认同·[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郭双]紫陶之神:中华文化认同与金火会窑神的信俗主义实践·[方守永]《苗族古歌》的叙事艺术研究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代清]灶王传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叙事向度、当代意义及现实实践
·[程萌]网络游戏中民间叙事的传统化实践与文化认同·[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