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性的嬗变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北方渔猎各族的情况各异,情况复杂,需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其安定和扶助。尤其是鄂伦春族的情况最为复杂。呼玛县的“光复军”、爱辉县的“挺进军”等鄂伦春族军事武装拒不下山,与政府抗拒,后经过多次谈判及劝归工作,才解决了此问题。
(一)建国后的建制
建国后,赫哲族主要分布在街津口、上下八岔、七里沁和四排。根据分布情况,1956年将八岔赫哲族村组建为八岔赫哲族乡;1963年,街津口民族村组建为街津口赫哲族乡,组织渔、猎、农业联合生产合作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民族乡被撤销,改为人民公社。1959年,大部分赫哲族渔民被编入国营农场,土地大规模开发,野兽资源锐减,赫哲族放弃狩猎,主要从事渔业生产。1980年,八岔、街津口、四排村的赫哲族从原生产队划出,成立了专营渔业生产队。1984年,恢复同江县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1985年,新建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除这3个民族乡外,还建有抚远县抓吉、南岗、红光,佳木斯市郊放敖等4个赫哲族村。
1951年4月4日,政务院批准成立鄂伦春旗,这也是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1952年5月31日,鄂伦春旗改为鄂伦春自治旗,下设甘奎、诺敏、托扎敏3个努图克。1953年,全旗共有人口946人,其中。鄂伦春族797人。为一个仅有几百人的鄂伦春族设立自治政府,充分证明新中国重视人口较少民族的政治权利和人权。1959年,自治旗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984年,建立乡政府,旗下设9乡5镇。1988年,旗下设8镇8乡。2003年,全旗有8镇2乡,全镇鄂伦春族人口2322人。800多名鄂伦春族猎民聚居于托扎敏乡、古里乡、乌鲁布铁镇的7个猎民村中。1957年,黑龙江省成立了呼玛县十八站、爱辉县新生、逊克县新鄂3个民族乡,1958年由新鄂乡划出新兴村成立新兴鄂伦春族乡。1958年4月民族乡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民族乡建制,新成立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目前,黑龙江省共有5个鄂伦春族乡,2个鄂伦春族村。
建国前夕,索伦鄂温克族分布于布特哈旗、莫力达瓦旗、巴彦旗和阿荣旗。1983年10月,布特哈旗撤销,设扎兰屯市。1958年8月,莫力达瓦旗撤销,建立莫立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1958年10月1日,撤销巴彦旗,并入莫力达瓦旗。1958年5月29日,撤销索伦旗,8月1日,成立鄂温克族自治旗。
1948年,雅库特鄂温克族辖于额尔古纳旗境内。解放后,雅库特鄂温克族划为以“乌力楞”为单位的猎区,共5个猎区。1957年,成立了奇乾鄂温克族民族乡,这是雅库特鄂温克族有史以来第一个自治性的国家基层政权组织。1959年,建立奇乾人民公社。1964年,政府将鄂温克猎民迁至根河市以北的激流河上游的阿龙山,从此,雅库特鄂温克族离开了额尔古纳旗,迁入根河市。由于这部分鄂温克人不喜欢阿龙山,又迁至满归以北的敖鲁古雅地区。1965年9月1日,35户雅库特鄂温克猎民迁至敖鲁古雅,同年10月建立满归鄂温克族乡。1967年4月1日,鄂温克猎民建立了东方红猎业生产队。1968年,建立满归镇,实行镇乡合一。1973年,从满归镇行政区北部划出一部分地域,建立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2003年8月,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实施整体生态移民,迁至根河市郊,从好里堡镇行政区域西北划出1767.2平方公里的地区。
1945年以后。通古斯鄂温克族归陈巴尔虎旗管辖。1951年实现定居游牧,归属特尼河苏木,下设哈吉、塔拉甘两个巴嘎(村一级行政单位)。1958年,特尼河苏木改为莫勒格尔河苏木。在莫勒格尔河下游的巴彦哈达苏木有500多通古斯鄂温克人,来自额尔古纳河西岸的布如。在今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苏木,也有一部分通古斯鄂温克人,来自于额尔古纳河畔的塔拉其地区[7]。
(二)以定居取代游猎。改变生存方式
对于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族而言,游猎和游牧尽管保存了其原始文化,但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地域相对狭小的区域(不同于俄罗斯和加拿大),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的限制,现在事实证明,这种生存方式不可能存在下去。同时游猎和游牧也不利于发展现代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为此,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定居。在定居前,组织游猎、游牧民到各地大城市参观,为游猎、游牧民定居作心理适应的准备,开阔他们的眼界,增强适应新文化的能力。从1953年春天开始,黑龙江省选择了10个定居点,建土木结构房屋313栋,800余间,1953年末全部入住,改变了游猎生活。鄂伦春自治旗从1954年开始建房,1958年完成,共213间,实现了定居。敖鲁古雅鄂温克人2003年8月整体迁至根河市郊,政府为其盖新居31栋,入住62户,实现了定居。定居后的鄂伦春族基本放弃了原始的生存方式——游猎采集业,黑龙江省仅有少数鄂伦春族从事季节性的狩猎活动。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族仅剩下21人从事驯鹿养殖业。而公务人员、教师、医务人员24人,从事特色养殖业29人,在读学生69人,儿童9人,完全无职业者39人,彻底改变了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谋生方式和生存环境。除公务人员、教师、医务人员外,鄂伦春族的农牧业、养殖业、服务业等成为其谋生的主要手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