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岳永逸:《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06 | 点击数:5577
 


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

作  者:岳永逸 著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1
版  次:1
页  数:329
字  数:326000
印刷时间:2007-1-1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9787802113527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今天的天桥艺术是热热闹闹的天桥艺人,是被众人簇拥的天桥艺人,是有着相当高的身份和地位的天侨艺人。没有亲眼目睹昔日“平地抠饼”天桥艺人之艰辛的自己,衷心为今天的“天桥艺人”而高兴。作为生活世界中的人,虽然今天的“天侨艺人”还要接受特殊技艺的训练,但经过百余年来的蜕变、阵痛和自我的放逐、重构,他们再也不用像他们的先辈那样:犹如两栖动物,同时接受主流社会和边缘社会双重的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并在两种游戏规则迥然有别的社会之间惶恐、艰难地游弋,尽管今天有新的人群被贬入到社会的边缘和底层。本书要浓墨重彩的就是今天“天桥艺人”先辈们的足迹、成长历程和相关的言说。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实际上直到解放前,这些昔日的街头艺人是一个被贬斥、忽视但又被人赏玩,却名不见经传的群体。所以,在相当意义上,本书是对口述史的再写作,其所根据的材料主要是我自己所记录的口述材料、世俗的回忆录、自传和他人记述、整理的口述材料。这使得本书所描述是的“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一种被讲述、言说和写作的知识,而笔者的写作也就成为一种对包括艺人自己在内的对“他人解释的解释”,是对这种被反复讲述、言说以及写作的知识的再解读。当然,其中亦不乏对“自我”的拷问。

作者简介
      岳永逸,1972年出生于四川剑阁,民俗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民间信仰、都市民俗、民间艺人、民俗学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已出版《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区卷》、《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宣武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1月)。

目录

乔健 序
赵世瑜 序
自序
第一章 雪中的路歧人
 一 雪中的困惑
 二 对“路歧人”的冷漠
 三 街头艺人及“拾样杂耍”之所指
第二章 生存的空间化抉择
 一 人:空间的物
 二 贱、脏、穷:被“格式化”的天桥
 三 人穷了当街卖艺
 四 嘛样人说嘛样书
第三章 拜师、学艺与出师
 一 拜师“拨眼”
 二 凤凰涅槃:学艺的日常生活
 三 祖师爷信仰及其淡化
 四 行规、春点与“三稳”
 五 摆知与出师
第四章 盘道、卖艺与绰号
 一 跨地域的流动卖艺
 二 盘道、捡板凳腿儿与“家里的”
 三 “逗乐”的表演 
 四 宠辱俱在的绰号与艺名
第五章 师承关系与系谱:天桥艺人社会网络的生成
 一 说唱艺人的师承与拟制的“家”
 二 杂技艺人的家传
 三 拜把子、同盟与联盟:社会网络的延伸
第六章 下半身与上半身的对话:主流社会中的天桥街头艺人
 一 下半身和上半身的隐喻与城市生理学
 二 下半身对上半身的猬亵
 三 下半身中的上半身:天桥艺人的差序与尊卑
 四 戏仿:反结构与结构
第七章 话语的偏执:对天桥街头艺人言说的政治学
 一 言说的民俗志
 二 贱民、平民和人民之间的递进
 三 向后看的写作:关于苦难和幸福的神话
第八章 民间文化的生产
 一 天桥八大怪,你赶上过吗?
 二 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
第九章 社会化延展性中的人之本真
 一 社会化的延展性
 二 风景之你
附录 主要合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顾颉刚全集》出版
下一条: ·叶春生 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上、中、下)
   相关链接
·[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王圆圆]文化空间的再造
·[梅联华]浅析非遗手工技艺文化空间的依托·[马兰]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空间对“地方”的再造问题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刘贺娟 陈志生 罗姣姣]文化空间再造与民族认同建构:“东归那达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
·[高睿涵 刘婷]“文化空间”再分类·[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朱刚]交流诗学模型及其在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歌会研究中的应用·[张晨]记忆“过往”与记忆“未来”:圩场的两种发展面向
·[孙芳]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文化空间的建构·[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张晨]“圩”场情感交融的历史过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地方经验·[孙芳]画中“戏”
·[萧放 贺少雅 鞠熙]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孟令法] “不在场的在场”:图像叙事及其对空间神圣性的确定·[刘国臣]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保护的实践
·[余仁洪 王浩威]非遗保护视角下的文化认同构建方式研究·[尹笑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