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车锡伦 刘晓静]“小唱”考
  作者:车锡伦 刘晓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05 | 点击数:23564
 
[6] “诚其”,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校为“都城”。(北京:中华书局,1982,页132)角者,即角妓,指色艺出众的艺妓。《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这个佳人,名冠天下,乃是东京角妓,姓李,小名师师。”
[7] 按,今人校点此处多与下文连接为“唱叫小唱”,误。“唱叫”是总括下文小唱、嘌唱、叫声、唱赚等诸种歌唱技艺。
[8]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20“妓乐”载“小唱”称“轻起重杀”。
[9] 《剑舞》《惜奴娇曲破》均收入刘永济《宋代歌舞剧曲录要》,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页30-33、38-39。
[10] 据严建文《词牌释例》转引,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页250。
[11] 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页457。
[12] 这个话本见明冯梦龙编《警世通言》第三十卷。
[13] 见明万历杭州容与堂刊百回本。
[14] 见下文引《三朝北盟会编》卷78,“靖康二年(1127)正月三十日”。
[15] 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页152-155。
[16] 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页487-488。
[17] 宋代一般民间流行歌曲为“嘌唱”“叫声”“耍令”等。《都城纪胜》“瓦舍伎艺”云:“嘌唱,谓上鼓面喝令曲小词,驱驾虚声,纵弄宫调,与叫果子、唱耍曲儿为一体,本只街市,今宅院往往有之。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若加以嘌唱为引子,次用四句就入者,谓之‘下影带’。无影带者,名‘散口’。若不上鼓面,只敲盏者,谓之打拍。”
[18] 《靖康稗史笺证》,北京,中华书局,1988,页84。
[19] 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以下简称“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页22。
[20] 以下分别见“集成”二,页19、21、29、35、40。
[21] 李芝仪,《说集》本《青楼集》作李楚仪,是。
[22] “集成”一,页160。
[23] “集成”三,页239。
[24] 载《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7,页116-121。
[25] 薛瑞兆《宋金杂剧史稿》,北京,三联书店,2005,页107。
[26] “集成”四,页11。
[27] 见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页238。
[28] “集成”四,页173-176。
[29] 《香囊记》第2出《庆寿》中曲,见《金瓶梅词话》第36回。
[30] 明徐树丕《识小录》卷4《梁姬传》。
[31] 这套曲子是散曲,[玉芙蓉]四曲联唱,李日华作,见明胡文焕编《群音类选》“清腔类”卷7,题《四景闺情》,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第四册,页2390-2391。
[32] 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中册,页621。
[33] 上海,中央书局,1935,“国学珍本丛书”本,页305。
[34] 载《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1975,页5124。
[35] 据清康熙刊《说铃》本“后集”收。
[36] ……
[37] 据钱南扬《魏良辅南词引正校注》,载《汉上宧文存》,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页93、105。
[38] 明徐树丕《识小录》卷4《梁姬传》。
[39] 指宣德(1426-1435)、正统(1427-1449),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
[40] 指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
[41] 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59,中册,页647。
[42] 小曲演唱结构多为“重头联唱”,即一支曲子反复唱若干边。后来出现“套数”,多为“一曲带尾”,或者两曲轮唱,如宋代之“缠达”。参见拙著《中国宝卷研究》第二编第五章“明清教派宝卷中的小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页162-175。
[43]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删节本,页821、1096。
[44]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页245-246。按,本书成书于乾隆末年。扬州地区民间至今仍称作“小唱”。同样名称在苏北淮阴等地也如此。
[45] 抄本的影印本载《中华戏曲》,第3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同期并载寒声等《“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注释》、《“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初探》、黄竹三《我国戏曲史料的重大发现——山西潞城明代“礼节传簿”考述》。本文的解说参考了上述文章。
[46] 按,以上是乐台每日出牌开篇所写的文字。
[47] 参见寒声等《“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初探》附表三《‘礼节传簿’四十宫调与‘两宋四十大曲’对照表》。
[48] 见《礼节传簿》“斗木解(獬)”所行曲,作“六幺”。
[49] 《天净杀》和“第二盏”补空的曲子《新水令》,均元代北曲小令。
[50] 宋词另有《三台令》,同时《三台》也有舞曲。
[51] 参见上文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9记北宋时十月十二日“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
[52] 另有《倾杯令》,源于唐教坊曲;《倾杯近》,是近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嘉日姆几]彝汉纠纷中的身份、认知与权威
下一条: ·[何平]古代建都人与现代哈尼族的关系
   相关链接
·[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庄钧然]从信仰空间看瓦猫信仰的动态建构
·[朱韵伊]遗产利用的社区视角与多元价值·[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
·[张歆]从移民书写到“我们”的歌·[谢思岚]宋代都市笔记的民间立场及其对民俗时空的建构
·[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
·[王丹]赓续与创新:松潘花灯舞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宋亦箫 宋博文]三星堆人的雷神信仰·[宋晓青]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宋汶阳]传统村落中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
·[宋赫]史事传说的传奇形态及其创编动力·[宋国威]阜宁县淮剧生存困境及发展策略探究
·[刘钦泉]赣闽粤边客家宗族的民俗与区域联系网络述论·[刘晨]“墓神”后土的诞生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梁爽]消失的女性:人痘术宋代起源传说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