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关键词与术语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关键词与术语

[纳勇]关于民族文献界定的若干问题
  作者:纳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04 | 点击数:14958
 
(1)民族的属性:在我国有多种说法,但都基本上是在斯大林界定民族的“四个特征”基础上进行的。牙含章先生在1939年就认识到,回族在语言上是采用汉语作为本民族的共同语,在地域上处于小聚居大杂居的状态,作为一个民族来说,四个特征起码是不完整的。[8](P10)有观点认为,“文化是民族学研究的本位与核心”和“民族文化赋予民族本质的特征”,并指出“文化的民族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使其载体民族具有相对稳定性”。[9](P42-45)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阐述中提出了构成民族的六要素,其中之一的共同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特指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0](P6)那么,什么是民族文化呢?熊锡元先生较为具体的做了一个定义:“所谓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文化模式,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民族的生活方式或样式。”并指出:“文化不仅表现一个民族的外在风貌,而且是它内在的‘灵魂’。”同时又以“文化图景”来说明“各该民族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或象征意义”。[11](P6-7)这里的“文化图景”已包含了食文化、穿文化等,实质仅指的并不是食品、服饰等物质实体,而是包含于物质实体中的精神因素,即它们内在的“灵魂”。如科学、技术、知识、风俗等使用的方式或方法等,包含的精神因素愈多,其文化水平或文化素质愈高,食仅能饱腹,衣仅能蔽体,“则没有什么文化可言”。[1](P3)这与本文前述“文化世界”,反映的内容实属于狭义理解上的文化,而且都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文化就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与总和。因此我们认识到,民族的出现使文化具有民族的特点和形式,而民族的特点和形式实际上都是民族的属性,它规定着某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根据所在。斯大林说:“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一个民族在世界文化共同宝库中所增添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12](P381)不仅指出了民族特点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必然性,而且指出了它在文化中的意义及对世界文化的意义。
(2)民族实体的构成:“民族”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既指宗族之属,又指华夷之别。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最早见于1895年的《强学报》,是从日本引入传播影响而出现的。[13](P37)始自1953年到1982年的民族识别工作中,一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形成了包括汉族在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因此,我们应如费孝通先生所认识的:“我理解到了民族不是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个实实在在的社会实体”,又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界定出“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同属于一个层次,他们互相结合而成中华民族。”[14](P5-10)人们都说,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这也说明民族不是以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为此,关于民族的概念,本文就无需再做理论概念的辨析了。
综上所述,从人类统一体的角度出发,文献与民族有一共同的交叉点,即文化能显现在两者的属性,换言之,是这一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在文献中所反映的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文献的研究对象,即民族性或民族特色。从文献分类学概念角度讲,是“文化的民族性”。[15](P115)这也是本文的研究内容,即民族文献研究对象的内部实质和外部联系。
 
二、关于民族文献的界定
 
关于民族文献实质的界定,目前大体有三种说法:内容确定论,即文献内容涉及少数民族的皆为民族文献;作者确定论,即作者为少数民族籍的作品皆为民族文献;文字确定论,即运用少数民族语文写作的作品皆为民族文献。
(一)民族文献的特征。民族性与资料性是民族文献最本质的特征。民族的出现,首先是根据自己的形成特点区别于另一民族的,其次是依照本民族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去创造自己的文化和文献。因此,每个民族都依据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而记录于文献,从而使其文献的产生和积聚就带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使各民族的文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于是,便产生了藏族文献、蒙古族文献等。作为以某个民族为中心记录的文献,是这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积淀与缩影。民族文献最本质的特征,是由该民族的民族性或民族特色所决定的。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该民族独特的形成状况。这是历史所赋予该民族的历史范畴,使其逐渐形成该民族客观存在的特征,由此又影响到该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其二是聚居民族与散居民族的文化传播与发展,对于民族特色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三是该民族的文化积淀,作用于或构成该民族特有的经济、政治、宗教、宗族、传统信仰等因素,也都影响着民族特色的形成。四是该民族聚居地域的自然地理及其他大事件,对民族特色的形成或发展,同样有着显著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文献的民族内容不仅从内涵上深刻地揭示了民族文献的本质属性,而且在外延方面进一步拓展了民族文献的归属范围。”[16](P89-90)这仅说明了民族文献的民族性内容的最本质特征,却忽略了另一本质特征,即资料性特征。若说民族性特征表现了民族文献的内容范围,那么,资料性特征则反映了民族文献的内容价值。民族文献的资料性特征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该民族自治居住地域的自然地理资料,“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性的因素”。[17](P16)二是该民族生产与经济的资料,包括该民族的农林牧业、烟茶业、手工业、贸易业,各种工业的生产方式资料。三是该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与政治的沿革、人口变迁、人物等资料。四是该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和矛盾的问题资料,这也“包括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自身的事务和问题”的资料。[18](P28)五是文化类的资料,包括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礼仪、文物、诗文戏曲等。六是无文字民族的有资料性特征的“口碑文献”,如侗族歌谣:“古人讲,老人谈,一代一代往下传;树有根,水有源,好听的话儿有歌篇;没有文字好记载,侗家无文靠口传”。[19](P21)
时代性与多样性为非本质特征。文献属于文化范畴。因此,不同时代的文献都得到当时文化特征的影响,表现出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民族文献也必然在其中,故是民族文献时代性特征形成的原因。换言之,一个时代社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献同另一个时代社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献,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或印有时代的烙印。唯物史观认为,我们划分一个时代社会,主要是依据生产方式的本质来区别的,而生产方式对文化及文献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生产方式的时代性差异,往往也是民族文献的时代性差异。同时,民族文化与民族文献都是在某一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创造发展的,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时代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因“抢救”而划出一个“民族古籍”,可称其为古典民族文献。从具体形态来看,古典民族文献主要以石刻、碑刻、简牍、卷子、刻本、手写或口承等形式组成。文字以不同时代的多种或多个文字形式组成,如“他族文字”、“古文字”。[20](P81)然而今天,当代的民族文献则多数进入了以“他族文字”为主的机械印刷型与机读型并存的时代,同时有了“计算机彝文输入系统的本民族文字机读型文献”[21](P104)。因而民族文献的载体形态比过去增多,有文字的民族也在一定地域范围中运用着该民族的语言文字。但是,有一定数量的文献信息中心把民族文献的收集局限于古典、近代的文献中,从而忽视了民族文献的时代性特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cs)
下一条: ·[李自然]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及特征刍议
   相关链接
·[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民族艺术》:2024年第5期目录
·春节申遗成功·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
·[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