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根据文献与民族共同的文化属性,可对民族文献的特征、范围、划分的概念和标准及其作用进行新的界定。民族文献的本质特征是民族性与资料性,非本质特征是时代性与多样性;民族文献的民族、文字、作者的范围是以本质特征决定的范围标准,划分标准由上位类与下位类所组成。
关键词:文化;民族;民族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7X(2009)01-0115-0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保留和流传了大量的文献。然而,究竟何谓民族文献,其特征有哪些?其范围标准怎样?又怎样划分?为此,笔者从认识文献与民族的属性及其两者的文化关系中,分析界定民族文献的本质特征,从而对民族文献的范围和划分的标准做一个简略的界定,并概述其学科地位与作用。
一、关于文献与民族
探讨民族文献的本质特征,必须对文献、民族的概念做一个认识性概括。
(一)文献。文献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人类文化知识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就是人化或社会化,即人或社会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文化。文化一词在我国,主要是狭义的理解,专家论证认为:“不仅是约定俗成,而且也是合理的”[1](P4-6),这也是唯物史观所理解的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地论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并明确地界说了文化的重要地位。即认为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是一个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2](P663-664)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精神文化,这是相对于人或社会在实践活动中加工改造自然或物质产品上的物质文化而言的。知识被人们释为人类的认识成果。那么,人的一切意识及其成果则就是知识。知识就其存在形式可划分为两部分:主观知识存在于人的脑子里,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客观知识则存在于人脑之外,即以“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存在于具体的时空中(书店、图书馆等)”[3](P31)。准确地讲,文化之所以能够积累和变化发展,正是因为有了文献这种记录文化的方式和手段,人们并称这部分已经物化了的文化为文献。[4](P90)因为,精神文化是无形的,虽可借助声音、手势等接触形式来传播,但这样的交流不可能“垂之久远”。故人类创造了文献,其动因就在于创作者与接受者的精神文化之理解与沟通。文献是客观知识与物质形式的统一体。这样,我们对文献的属性就有了两方面的理解:一是文献不属于精神的范畴,它只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式,已完全脱离人脑而独立存在;二是文献不能纯属于物质的范畴,如我们一般提到的某部文献,不是指文献的物化形式,并大体是指它的知识内容。因此,文献记载的内容或观念信息是文献的根本属性。[5](P62)这正如人们到了书店、图书馆,给人最初的印象就是到了“文化世界”,其次人们才是有目的地查寻自己所需知识内容文献的行为。因此,从文献这个特殊的“文化世界”领域看,文献是表现于人的精神作用于外部世界的结果,是人类精神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一个有别于物质世界,有别于精神世界的特殊领域。
文献记载的内容或观念信息是文献的根本属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物质载体(具体形态)相互依存,即一定知识内容(抽象形态)与一定的物质载体(具体形态)的统一体。具体形态主要是:(1)记录形式。主要是指文献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文字或符号的形式才能体现。文字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不同语种的文字形式,如汉文、藏文、英文等;二是同一语种的不同语言形态,如汉文中的文言文、白话文等。符号形式是指用图画、乐谱、声颇、视频等手段记载的文献内容。(2)载体形式。文献的内容通过记录形式,必须要体现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自远古的泥板、纸草、甲骨、树叶、羊皮、竹简、石头等载体形式,到纸张的发明,再到当代新型的载体形式出现,如胶片、胶卷、磁带、光盘等电子出版物,以及电子为介质的网络载体形式。(3)书写与印刷的形式。印刷术发明之前,文献主要以手写的形式出现。印刷术发明之后,手写本仍然存在,只是不为主流了。自印刷术在中国古代发明,文献从雕版和活字的印刷到石印、铅印、影印,以及现代多种形式的印刷和电子式的印刷或复印。(4)装帧形式。在我国主要有卷轴装、旋风装、经拆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平装和精装及胶制和电子等载体出版物的其他装帧。文献构成的抽象形态,除前述文献的内容是构成文献的根本因素外,体裁与体例都是内容的表现形式。体裁一般是就各类图书或文章之间的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言的,如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史学著作有纪传体、编年体、章节体等。体例是指一文献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如文献中的记时、记地、记人的方式、标目、征引的格式等都是体例的具体表现。
文献学对文献构成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具体认识了文献的各个组成部分,同时为文献的分类研究提供了基础。即文献的分类是以文献构成的某一特征来作为分类标准的:按记录方式中的文字形式分,可分为汉文文献、藏文文献、英文文献等;按载体形式分,可分为甲骨文献、纸张文献、电子文献等;按文献内容的学科分,可分为历史文献、化学文献、语言文献等;按体裁形式分,可分为散文文献、戏曲文献、编年体文献等等。这是为利用文献的需要而进行的文献整理研究,整理文献则是利用文献的前提,利用文献则是整理文献的目的。决不能忽视整理与利用文献这个基本的问题,尤其是关于少数民族文献整理与利用的问题。
(二)民族。文献是人类记录知识内容的物质载体,而民族文献则是对“文献”这一概念的限制,专指内容或形式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文献。民族的概念是中外学者一直在讨论和争鸣的问题,“还出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料未及的新情况和新问题”。[6](P11)这不仅给有关民族的深入研究造成一定的障碍,而且还影响了民族学学科研究领域中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民族文献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因为,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出关于自己学科的文献学。如历史文献学的形成,是由于历史学的发展与其文献的大量积累,一些对历史研究有价值的文献在客观上要求人们进行整理性研究,从而形成了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学科的知识。然而直到1981年《史学史研究》第二期刊载了白寿彝先生的《谈历史文献学》一文,以及在他主编的《史学概论》著作中,才界定与确立了历史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历史学中的地位。[7](P4-6)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