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长安会盟之前,可黎可足就和宰相钵阐布、尚绮心儿等人商量好盟文的主要内容,其总体思路是:“蕃、汉两邦,各守见管本界,彼此不得征,不得讨,不得相为寇雠,不得侵谋境土。若有所疑,或要捉生问事,便给衣粮放还”(61),并希望会盟双方都要遵守,对这些内容既不增加也不改动。在长安和拉萨的两次会盟的盟文中,双方约定:“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义,善谊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往一来,悉循曩昔旧路。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已东,大唐祗应;清水县已西,大蕃供应。须合舅甥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恩,垂于万代,称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62)
从唐蕃会盟的盟文中可以看出,可黎可足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有如下几个观点:其一,吐蕃与唐朝有着非常坚实的友好基础。在《唐蕃会盟碑》的藏文部分,历述唐蕃关系的发展历程,尤其突出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对加深双方友好关系的重要作用,表示要继续“追崇舅甥”、“崇姻继好”(63)。其二,会盟的目的是消除积怨,“偃兵息人”(64),使双方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其三,吐蕃与唐处于平等地位。可黎可足反复强调“蕃、汉两邦”和“大蕃”,就是想突出吐蕃与唐的平等地位。其四,吐蕃与唐应当“患难相恤”(65)。这是对清水之盟“固结邻好,安危同体”(66)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其五,吐蕃与唐的友好关系应当永远保持下去,在这方面双方都有责任和义务。
长庆会盟是吐蕃与唐朝关系的重大转折点。从此之后,双方友好相处,来往不断。长庆三年(823)正月,可黎可足派论答热到长安朝贺。次年,又派遣使者向唐索求《五台山图》,并进贡用银铸成的犀牛、羊和鹿。宝历元年(825),可黎可足又派尚绮立热到唐朝拜,唐敬宗也派光禄卿李锐出使吐蕃。唐文宗太和五年至八年(831-834),吐蕃“遣使朝贡不绝”,唐朝也按时派使者回访。开成元年(836)和开成二年(837),吐蕃“皆遣使来”(67)。
由于可黎可足所确立的思想路线已深入人心,因此在他死后仍然成为吐蕃处理与唐朝关系的指导思想。其中最为典型的例证是,可黎可足死(838)后,其弟达磨继立为赞普;达磨死后因没有儿子继承赞普之位,其相立其妃氏兄尚延力之子乞离胡为赞普,又不主动派使臣到唐请求册封,吐蕃人大为不满,落门川讨击使尚恐热对其部下说:“贼舍国族立氏,专害忠良以胁众臣,且无大唐册命,何名赞普!吾当与汝属举义兵,入诛妃及用事者以正国家。”(68)遂起兵讨伐乞离胡,并扬言请求唐朝出兵“共定其乱”,还准备请求唐朝册封他为赞普,“奉表归唐”(69)。
五、结语
中国民族关系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关系的认识,是制定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论基础;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和军事家及普通民众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反思,也有他们对当时民族关系现状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认识,还有他们对民族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民族关系思想研究应当既重视汉族各类人物的思想,又关注少数民族各类人物的思想。吐蕃各类人物尤其是其上层人物对民族关系的思想认识,是中国民族关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吐蕃与唐朝关系中,既有兵戎相见的一面,又有友好相处的一面。吐蕃各类人物几乎都对这种复杂的关系进行过认真思考和深刻反思,形成了一些或系统或零散的思想认识。尽管他们的思想认识并非完全一致,但在与唐朝的对抗及合作过程中,他们的思想都程度不同地产生了一些变化,并沿着有利于改善双方关系的比较理性的方向发展。吐蕃上层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因受吐蕃、唐朝及南诏三角关系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和不同人物中会发生一些变化,但从总体来看,弃隶蹜赞所提出的“同为一家”思想是吐蕃民族关系思想的主流。松赞干布由以武力威逼唐朝到“渐慕华风”的思想转变,弃隶蹜赞在《请修好表》、《请约和好书》和《献皇帝书》中对吐蕃与唐朝关系的阐述,乞立赞的“三恨”和为了推动“约和”的人事变动,在清水会盟时吐蕃与唐朝达成的“安危同体”的共识,以及可黎可足所确立的“患难相恤”的思想路线,都贯穿着“同为一家”的思想主线,成为吐蕃处理与唐朝关系的指导思想。
注释:
①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何峰:《论吐蕃法律的渊源、形式和立法原则》,《中国藏学》2007年第1期;何峰:《论吐蕃的军事战略与战术》,《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张云:《论吐蕃与党项的民族融合》,《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刘建丽:《唐代吐蕃的民族统治与民族融合》,《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杨铭:《吐蕃与南亚中亚各国关系史述略》,《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杨铭:《唐代吐蕃与粟特关系考述》,《西藏研究》2008年第2期。
②《新唐书》卷二一六上《吐蕃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73页。
③《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21页。
④《新唐书》卷二一六上《吐蕃传上》,第6073页。
⑤萨迦、索南坚赞撰,陈庆英、任庆扎西译注:《王统世系明鉴》,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⑥《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第5219页,第5221页。
⑦《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第5222页。
⑧《新唐书》卷二一六上《吐蕃传上》,第6074页。
⑨《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第5222页。
⑩《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第5222页。
(11)《全唐文》卷六二七《代都监使奏吐蕃事宜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327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