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陆建德]世博会:一百五十年的回顾
  作者:陆建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25 | 点击数:12088
 

  1915年的旧金山世博会也称巴拿马世博会(因巴拿马运河在1914年夏通航,故名)。这届世博会给新成立不久的中华民国政府提供了一次重塑国际形象的机会。1914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无暇顾及世博会,而且美国享有巴拿马运河经营控制权,也引起欧洲人不满。中美两国在战争初期都是中立国,在多数欧洲国家缺席的情况下,中国参展就显得比较重要(就像1984年参加奥运),美国方面自然也会投桃报李。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达两千多吨的各类产品参展,千余种获奖,在参展31国中居于首位。其实这些奖牌的意义并不大,不值得炫耀。丝绣“耶稣冠荆像”是上海一位女士的作品,作者为这幅肖像亲自染色丝一百余种,耗时一年多才完成。作品得到一些好评,也是与讨好基督教有关。此后,由于抗战等原因中国参加世博会变得不大现实。如果国民党政府在失地后再与日本在同一场所参加活动,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势必有损国家尊严。

  中国在历届世博会上展出的基本上都是中国建筑风格、土特产和工艺美术品。凡是到过世博会的中国人,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民间人士,都为中国展品的一成不变感到惭愧。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大家庭,并把每一次世博会视为展示自己成就的良机。1982年,久违世博会的中国出现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什维尔世博会上,中国展品依然以古董和工艺品为主,还增加了长城城砖和出土的兵马俑、战车。这种自我定位反而加固了海外关于中国的刻板形象。

  在清末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员中,端方的思想是十分开明的。他就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后,积极筹办首届国内博览会。江南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应是首选之地。端方想借这种“赛会”“输入国民知识之新机,渐化工艺窳败之旧习”。1910年6月,南洋劝业会在南京隆重开幕,这是中国历史上首届商品博览会。然而,北京的中央政府丝毫没有能力支持赛会,而很多参展者也贪图乘机贩运商品的便利。令人叹息的是促成这次赛会的端方却在1911年被乱军杀害。

  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由世博会的边缘陪客一变而为主办者。就像北京奥运会部分改变了北京居民的行为(如随地吐痰),上海世博会应该也会提高上海市民的文明素质。缺乏公德和文明素质、毫无社会责任感的城市居民将注定在脏乱差的环境中终其一生。上海市有关部门在两年前出版发行《上海迎世博市民读本》,其最终目标是借举办世博之机建设一个人人自觉遵守公德、助人为乐、相互礼让、相互关爱的文明社会。这种自身素质的提高将是这届世博会留下的最可贵的财产。

  还有一些话不吐不快。世博会终于闭幕了,但是中国馆将续展半年,参观者仍可看到电子版的《清明上河图》和国宝级文物秦陵1号铜车马。读到这样的消息,不免要感叹一番。与19世纪那些伟大的世博会相比,我们能够骄傲地拿出来展示的高科技发明创造还是偏少了,于是考古发现和电子屏幕上的古代绘画成了我们的安慰。开幕式和闭幕式都是绚丽的大场面,或许我们的大众美学依然有点排斥“小也是美”(small is beautiful)的观念。既然如此,城市生活中无数真正重要的细节受到忽视就不足为奇了。如果这次世博会能加深我们对自己的习惯和办事方式的认识,并促成一些改变,那何尝不是一种收获?有了踏实细致的作风,即使不办世博会,也会有很多海外人士像19世纪的日本人到维也纳和费城那样到中国来参观取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2月22日13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维舟]《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记忆造就我们
下一条: ·[赵世瑜]“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历史学
   相关链接
·[马兰]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空间对“地方”的再造问题·[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
·[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
·[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田兆元]城市化过程中的民间信仰遗产保护研究
·[岩本通弥]城市化过程中家庭的变化·[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
·[林磊 朱静辉]城市化语境下村庄日常生活与集体记忆的再生产·[郭于华]乡已非愁何寄?
·[刘旭东]走向都市:城市化进程中深圳大船坑“舞麒麟”的重构·“城市化进程与文化多样性” 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从关注乡村到聚焦城市:民俗学研究迎来现代转向·[刘铁梁]城市化过程中的民俗学田野作业
·[毕雪飞]日本早期城市化中的年中行事传承与变迁·[朱冠楠]民俗艺术的现代性遭遇
·[徐赣丽]城市化背景下民俗学的“时空转向”:从民间文化到大众文化·[乌丙安]都市民俗学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方法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