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西两大块、南北三带的地理特点,使汉族的农耕文化和众多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形成分野清楚而又天然地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关系[17]。
中华大地东西跨60多个经度,南北跨30多个纬度,雨量依距海远近从东南至西北逐渐递减,温度据纬度高低从南向北逐渐递降,自然形成了东西两大块和南北三带的地理分界和经济类型区别。早在1935年,胡焕庸先生在其所著《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就曾指出:中国东西两半部之间存在一条明显的人口分界线,从这条分界线可以看出我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生存环境的差别。这条线大体上北起大兴安岭,沿阴山河套,南下陇山山脉、邛崃山脉,再南至云南腾冲。东部为面向海洋的季风湿润区和主要是汉族聚居的农耕文化区,地域占全国总面积的42.9%,人口却一直占全国的绝大多数,近千年来一直保持占有全国人口的90%以上。西部为背靠欧亚大陆的干旱区和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游牧文化区,其间也穿插分布着若干河谷与绿洲农业区,这里地广人稀,地域占全国总面积的57.1%,包括内蒙、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区和四川省的甘孜州、阿坝州及云南省的一部分,近千年来人口通常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下。[18]这一格局至今仍未改变,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计算,这一区域人口只占全国的6%。[19](P178)陈连开教授将我国划分为南北三条发展带,大致是:秦岭淮河以南,是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水田农业和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农业民族分布之区;秦岭淮河以北至秦长城以东以南为以粟、黍为代表的旱地农业区,也就是华夏—汉民族首先发展的地区;秦长城以西以北是草原游牧区和渔猎区,是北方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分布与发展的区域。[20]这种东西两大块南北三带的地理分界、民族分界和经济文化类型区别,既分野清楚而又天然地互相依存和互相补充。因为无论是农业民族、游牧民族还是狩猎民族,仅靠单一的生产方式要维持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一般来说是不可能的,这样,相互之间就必然产生互通有无的需要。农区耕种和运输需要大量的畜力,军队需要马匹,农民需要牛羊肉食和皮毛原料;牧区和渔猎区则需要粮食、纺织品、金属工具和茶、酒等生活必需品。这种相互需要及其随之而来的经济性的贸易和交流就像一根纽带,把农区汉族、少数民族和牧区、渔猎区的少数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中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各民族优长互补、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二、云南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云南民族关系的影响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体与部分的紧密联系使得云南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无不时时受到全国民族关系格局的影响。这种影响当然也包括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云南的民族关系格局也是在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基础上形成的。
云南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边疆山区省。全省有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26个,是全国民族成分最多的一个省。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国境线长4061公里。全省山区面积占94%,河谷平地和坝区占6%。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云南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既与全国民族关系主流相一致,又具有云南特点的民族关系格局。对这一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云南各民族所依托的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无疑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使云南成为中国古人类的发源地和民族成分最多的地区。
云南省位于东经97°31′~106°12′,北纬21°8′至29°15′之间。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跨990公里,总面积39.4平方公里。全省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体分为三个阶梯逐层递降。德钦、中甸一带为最高一级阶梯。德钦县境内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是云南的最高点。滇中高原为第二级阶梯,海拔一般在2000米左右。西南部、南部为第三级阶梯,从北到南,平均每公里降低6米。省境西部为横断山脉余脉,几条大江大河顺着山势地形,呈扇形向东(金沙江)、向东南(红河)、向南(澜沧江、怒江)流去,高山南北纵列,大江成帚状展开,高山峡谷相间。高黎贡山是恩梅开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是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云岭是澜沧江与金沙江的分水岭。各江强烈下切,形成气势磅礴的三大峡谷。省境东部是云贵高原的主体,亦称滇东高原,地势波涛状起伏,大面积的土地高低参差,而在一定范围内又有平缓的高原面。如从宣威起经曲靖、昆明、楚雄至大理,海拔2000~2200米,顶端平坦圆浑,形成一系列山间断层盆地,称为“坝子”,有的成群成带,按一定方向排列,有的则孤立地镶嵌在山峦之中。省境南部及西南部和东南部为中、低山宽谷盆地,冲击坝子较多。全省共有大小坝子1400个,总面积2.4平方公里,三分之二集中在滇东高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坝子共有25个。
云南省有大小河流600余条,分属于六大水系。一是伊洛瓦底江水系,其上游在云南境内。二是怒江水系,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自西藏流入云南,经怒江州、保山市、德宏州,从潞西进入缅甸为萨尔温江。三是澜沧江水系,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自西藏流入云南,经迪庆、大理、保山、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等州市,由勐腊县流入老挝为湄公河。四是金沙江水系,发源于青海西南部,自四川、西藏交界处流入云南,经滇西北、滇中、滇东北,从水富县流入云南后与岷江汇合成为长江主流。五是红河水系,有元江和李仙江两大支流。元江分别发源于祥云、巍山两县,经大理、楚雄、玉溪、红河等州市,从河口县进入越南。李仙江发源于南涧县,经景东、镇沅、墨江、普洱等县,从江城县进入越南。六是珠江水系,上游是云南境内的南盘江和贵州境内的北盘江。南盘江发源于曲靖市,经曲靖、玉溪市和红河、文山州,在罗平县流入广西,与北盘江汇合后称红水河。此外,云南还有大小淡水湖泊40多个,是我国西南省区湖泊最多的省份。
由于云南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及太平洋,正好处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风的控制之下,加之纬度较低,高山深谷海拔高差悬殊的影响,形成全省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其基本特点:一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空气干燥而较稀薄,各地所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同时,因海拔较高,气温随地势升高而下降。夏季,阴雨天多,太阳光被云层遮蔽,温度不高,最热天平均温度在19~22℃间。冬季,由北方来的冷空气受山脉和高原阻挡,势力微弱,与由青藏高原南侧来的西南暖气流在昆明和贵阳之间相遇,形成“昆明静止锋”。位于静止锋以西的云南,处于暖空气一侧,晴天较多,日照充足,温度较高。最冷月均温在6~8℃,年温差一般只有10~12℃,日温差在冬春两季可达12~20℃。二是干湿季节界限分明。雨量充沛而分布不均,降雨量因季节不同而差别很大。夏秋季节,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携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气,沿着南低北高的地势爬坡而上,降水丰富,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1000毫米以上,但85%的雨量在5—10月降落,其中又以6、7、8三个月降水量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故称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季节,季风改变,降水量仅占全年雨量的15%,故称干季。降水量在地域分布上也很不均匀,往往在山脉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三是气候垂直变化显著。由于水平方向纬度的增加与垂直方向上海拔的增高相吻合,造成全省8个纬度间的温度差别,等于全国水平方向上1400公里至2500公里的气温变化,相当于从海南岛到长春所跨越的纬度,呈现出寒温热三带气候。同时,在高山峡谷中,从谷底到山顶,由于海拔上升而产生“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差异。在西北部的三大峡谷中,谷底是亚热带干燥气候,酷热如蒸笼;山腰则清爽宜人;山顶终年冰雪覆盖。在梅里雪山下横跨澜沧江的西当铁索桥,从桥面至卡瓦格博峰顶,高差4700米,两者之间直线距离仅12公里,但其自然风貌从亚热带干热河谷到冰山雪野,竟相当于从广东到黑龙江所跨过的纬度,为全国所仅见。而在海拔1500米—2000米的高原和盆地,则表现为“四季如春,一雨成冬”的气候特点。[21](P6-9)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