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让民族文化基因重焕光华:“十一五”非遗保护工作回眸
  作者:记者 焦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1 | 点击数:8818
 

  首次普查 摸清家底

  2005年6月,文化部统一部署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至2009年底基本完成。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普查收集珍贵实物和资料29万件,普查文字记录量达20亿字,还有大量的图片及录音录像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近87万项,不仅认定和抢救了一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且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各地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及保护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受到了高度重视。国务院公布的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共有367项,占36%;文化部公布的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传承人有393名,占26%;已设立的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少数民族地区有4个;34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3项,占38%;云南、贵州、广西、宁夏、新疆等少数民族省区和一些民族自治州、县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不断加大,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

  活态传承 整体保护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特点,传承人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如何建立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体系,在诸多特点迥异的非遗项目中,选择最佳的传承者,并且给予制度化的保护,是一项艰巨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传统习俗和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正在消亡、变异,对非遗项目生存空间的整体保护也必须提上日程。

  可喜的是,经过一系列努力,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保护已初步形成制度。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文化部2007年至2009年相继评定并公布了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也陆续认定与命名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332名。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创新。2007年6月至今,文化部相继设立了1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分别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10个实验区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展开,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方式。

  从鲜为人知到深入人心

  当各地老字号以进入非遗名录作为新的金字招牌;当孩子们向爸爸妈妈讲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街头广场上扭着大秧歌的老奶奶自豪地对你说:“俺们这可是‘非遗’!”不得不承认,非遗确确实实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

  从一个新生语汇成长为中国文化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人心,与5年来文化部门广泛开展的宣传教育是分不开的。

  为培育全民的文化自觉,营造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文化部及各地文化部门利用这些契机,大力开展非遗展览、展演、论坛、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集中、全面、深入地报道宣传非遗保护工作。此外,各级文化部门还与教育部门合作,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使非遗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华夏经纬网 2010-11-25 13:39:36

上一条: ·联合国官员:中国非遗保护有“令人瞩目的努力”
下一条: ·[王锦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入佳境
   相关链接
·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写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UNESCO故事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力后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