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笔谈:藏彝走廊研究
  作者:李绍明 石硕 黄树民 赵心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6 | 点击数:12159
 

  三、考古学问题

  藏彝走廊的考古发掘工作很不够。现在岷江、大渡河的遗址情况大体上比较清楚,雅砻江、金沙江也有一些相关研究,但远远不够。澜沧江、怒江的就更少。

  走廊中的考古学研究工作就更不够,仅岷江、大渡河较有成绩。关键是缺环甚多,不成系统。如距今5000年的茂县营盘山遗址与汶川姜维城遗址、丹巴中路遗址、汉源狮子山遗址都出土了西北马家窑文化彩陶,应为同一文化传播的结果。昌都卡若亦有彩陶,也有受到此文化影响的痕迹,但其他地方尚不清楚。比如马家窑文化的遗存有没有进入成都平原?与成都平原的文化是什么关系?成都平原文化究竟有哪些源头?卡若文化有马家窑文化的影响,但与其他马家窑文化遗址是什么关系也不太清楚。

  还有,藏彝走廊内有多处石棺葬发现,以岷江上游为多。许多学者认为它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但这些文化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岷江上游的尚没有弄清楚,何况还有其他流域。因此,对这些石棺葬的族属确定也就很困难。

  另外,粟米文化存在于卡若和岷江上游遗址,应该与西北有联系。

  四、民族史问题

  对走廊古代民族的族属有不同认识。学术界一般认为,藏彝走廊与氐、羌、戎有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不一定,有的认为除了氐羌系外,还有夷系的民族(并非现在彝语支民族先民)、胡系的民族。这些新的观点非常可贵,值得深入研究。夷系包括哪些民族?胡系又包括哪些民族?现在看来,这个走廊中历史上还有苗瑶、壮傣语系的一些民族活动,都值得深入探讨。

  关于走廊中藏缅语族各语支民族的族源问题,一般认为来源于西北,但也有许多新的看法。比如一些学者认为彝族的先民就是当地的土著,与古羌没有关系。大部分学者都同意藏彝走廊中的诸民族主要来源于西北,但对他们从哪里来,什么时候来都有不同的解释。

  五、民族语言问题

  (一)对汉藏语系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没有汉藏语系。承认汉藏语系的学者中,一部分人认为不应该包括壮侗、彝缅语族,认为这两个语族与汉藏语系相差甚远应该是单独的语系。

  (二)对小语种的不同认识。对藏彝走廊中的小语种,学术界的看法差距更大。比如嘉绒语是藏语支还是羌语支?纳木依语究竟是羌语支还是彝语支等。由于小语种没有认真地调查,系属很难划分。

  语言的研究影响到民族的研究。相同语言的民族在历史上一定有很多的联系,经历过或分或合的历史旅程。

  六、民族文化问题

  (一)民族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走廊中各民族有丰富文化,既有特点,又有相互的影响。现在我们对走廊研究不够,走廊中民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民族志,而是分行政区划来记录的,从而难以对走廊中的民族文化进行文化比较研究。比如走婚文化,尽管今天泸沽湖和扎坝都还有,但这些文化间有什么关系?与东女国有什么关系?都还没有好好研究。此外,本波文化、碉楼文化也如此。碉楼文化从岷江上游开始,到西藏西部都有,是不是一样的文化?小亚细亚也有,也是一样的吗?因为没有详细的民族志,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很难深入。

  (二)走廊中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其中原始宗教的遗存很多。各民族的原始宗教间的影响也很大。但我们对各民族原始宗教的比较研究不够。比如,本波教和东巴教的创始人都是一个人,到底谁影响了谁。纳西族和嘉绒藏族各执一词,最近金川县整理的许多资料,都是明清就有的,认为本波教的始祖发源于金川,祖寺是广法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也需要深入地研究。

  (三)羌、藏两个语支文化的联系较密切,而彝语支民族的距离比较远,这些现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没有深入研究。

  (四)民族文化的变迁与调适也应该加紧进行研究。最近我们一直在这个走廊中走,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太大了,怎样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怎样使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需要进一步探讨。

  七、生态与民族的关系问题

  这是一个近年来才引起重视的问题,虽然有起步了,还是研究得不够,尤其是历史上的生态环境如何影响各民族的生计选择,在新时期,生态变化将怎样改变传统经济?新的经济生产方式如何影响传统社会?这些问题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

  八、民族经济与发展问题

  以前的研究从区域经济出发进行研究的比较多,从民族学的角度研究民族经济的发展,还应该加强,因为这关系到民族生存发展的问题。虽然我们过去是有成就的,但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应用,关键是把基础的东西弄清楚。要从民族自身的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视角进行针对性研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我国青年对民族史诗的关注太少了”
下一条: ·通识教育:学生所习更广博 各专业优势互补
   相关链接
·[郑少雄]康定土司与“藏彝走廊”·[李阳]“一带一路”视域下的藏彝走廊
·包伟民:如何理解并编纂地方历史·[麻国庆]跨区域社会体系:以环南中国海区域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研究
·[唐海宏 蒲向明]藏彝走廊“青蛙娶妻”型故事的情节生成和文化意义·[白志红]藏彝走廊中“藏回”的民族认同及其主体性
·[舒瑜]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的“中间圈”·[孙亮亮 董立]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传承与变迁研究
·[齐钊 赵旭东]地方志与中国风俗的区域研究·将学科建设引向深入:“2012'中国民俗学高层论坛”在赣州召开
·“藏彝走廊”:多民族和谐共居、文化交融的缩影·[石硕]隐藏的神性:藏彝走廊中的碉楼
·王铭铭:《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