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汉时期开始,新疆地区就已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共同书写了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辉煌篇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5600公里,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据2000年统计,新疆人口为1925万人,其中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为1096.96万人。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新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由来已久。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史前时代,这一地方就有各人种族群留下的痕迹。上古神话就有西王母居住于昆仑山,后羿求不死药于此的传说。《山海经》西山经中出现了昆仑丘、天山的名字,海内西经中提到有流沙、国在流沙中者、国在流沙外者、昆仑之虚,其国在流沙外者有大夏、月支等国等说法。《穆天子传》中有周穆王西游昆仑之丘,并拜见西王母的故事。
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在汉代被称为西域。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前206年~220年)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乌孙、羌、匈奴和汉人。西汉之初,西域各地处在匈奴统治之下。公元前138年,为击退匈奴对汉朝边境地区的劫掠,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1年,汉军大败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军队,汉朝在此先后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4郡。公元前101年,西汉王朝在天山南部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数百人进行屯田,并设“使者校尉”地方官员统领之,后“使者校尉”改称“护鄯善以西使者”。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当时,匈奴统治阶层发生动乱,驻守西域的匈奴日逐王贤掸“率其众数万骑”自愿归服汉朝,西汉王朝委任郑吉为“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治理西域全境,西域各地的首领和主要官吏均接受西汉赐予的印绶。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新疆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汉(25年~220年)政府在西域先设“西域都护”,后置“西域长史”,继续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吐谷浑等。221年,三国(魏、蜀、吴)曹魏(220年~265年)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已校尉”,治设高昌(吐鲁番),后又置西域长史以对西域各地诸多民族进行管理。西晋(265年~316年)末年,前凉政权(301年~376年)创建者张骏发兵西征,占领高昌地区,设立高昌郡。北魏王朝设置鄯善镇、焉耆镇,加强对西域的治理。
隋唐时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对新疆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中央政府逐步加强了对新疆的统治。6世纪末,隋朝统一中原,隋炀帝即位之初,就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武威主管与西域的互市,了解西域民情。608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设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伊吾(今哈密境内)3郡。
7世纪初,唐朝代隋而兴。630年,原属西突厥的伊吾城主率所属7城归顺唐朝,唐朝设西伊州(后改称伊州)。640年,唐军击败随突厥反唐的高昌麹氏王朝(501年~640年),于该地置西州,又于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设庭州;同年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第一个高级军政管理机构,后迁至库车,改置为安西大都护府。唐朝打败西突厥后,统一了西域各地,于702年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后又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新疆东部地区的军政事务,而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唐玄宗年间,唐朝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是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
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各地实行的是分别管理制度,即在汉民族集中居住的伊州、西州和庭州等地,行政上采用与内地一样的府、州、县、乡、里管理制度;经济上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则设置“羁縻府州”,即继续维护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的行政管理制度,冠以唐朝都护、都督、州剌史的名号,允其以旧俗治理其部众。同时,还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一度是焉耆)设军事建制,史称“安西四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年5月29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