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尹可丽]傣族村寨的组织管理模式及社会取向
  作者:尹可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5 | 点击数:9449
 

 

摘要: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村寨的组织管理模式是:以行政机构和宗教机构两个正式群体,将全村的非正式群体结合起来;以广播传达信息,以奘房为固定活动中心,全体村民共同为实现村寨的目标而行动。在这一组织模式下,傣族表现出以村寨取向为核心,以避异求同为突出特征的社会取向。
关键词:村寨;傣族;组织;社会取向

对傣族的研究,人们更多的是从社会学、民族学等角度进行的,而从心理学角度对傣族村寨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较为少见。2004年9月至11月,笔者采用结构性访谈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村寨的社会心理与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傣族村寨的组织管理模式
 
村寨是一种有组织群体,有组织群体又叫集团。主要有以血缘和地缘为主要社会关系的基础集团(在我国又叫初级群体),以业缘为主要社会关系的职能集团(又叫次级群体)。傣族村寨属于初级群体。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不同,也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按组织设计,正式组织起来的群体。它是由组织明文规定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和组织形式,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非正式群体是未经官方规定、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是人们在交往中为了满足成员的某些生活和心理需要而自发结成的群体。任何一个组织内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非正式群体。经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发现,傣族村寨虽然是初级群体,但其组织模式十分完善,并且表现出与其他民族村寨完全不同的组织模式,这一独特的模式对傣族的社会心理及行为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傣族村寨较大的正式群体有两个。其一是由政府部门任命的、领导的村社组织,即村委会,该组织是政府承认的,执行政府管理村社职责的群体。人员一般由村长、副村长、会计等组成。如德宏潞西市遮放镇南冷村,其村长、副村长等村干部就由管辖南冷村的户闷乡政府任命。其二是由群众推选出来的,履行宗教事务的宗教活动机构,该组织是受到村委会和群众认可的宗教权威机构。其最高领导为佛教头领,由村民选举出的有文化(主要强调其傣文水平,同时也要求懂汉文)、精通宗教事务、德高望重的男性老人2~3人组成。这一组织中,又分年龄阶段和性别选举出爹弄头(男性中年召集人)、咩八头(女性中年召集人)、比冒头(已婚青年男子召集人)、比朗头(少妇召集人)和卜少头(少女召集人)、卜冒头(少男召集人)等各5~6人。选举活动分年龄和性别进行,比如,少女群只选举少女召集人,少妇群只选举少妇召集人等。村寨讲求文明,所选举的人,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的,都要求有文化(傣汉文都要求会看、会写)、品德好、有能力等。选举的结果还须上报村社干部、佛教头领通过才能生效。笔者所调查的6个村都有这一组织,其产生形式都是相同的。政府任命的村干部管理村寨行政事务,民众选举的佛教头领管理村寨宗教事务。宗教活动机构虽属村委会管辖,但只要涉及宗教事务,村干部就没有领导权。实际上,这两个机构是相辅相成的,村干部在管理村寨时常常借助宗教管理机构,而宗教机构的活动也是在村干部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的。无论村寨的活动是村子一般事务还是宗教事务,各年龄层的召集人都起着传达消息,配合村子大活动组织小活动的作用,并决定该年龄层活动的具体安排。
傣族村寨有固定的活动中心——奘房(即村寨佛寺)。奘房既是傣族村寨群众性的政治活动中心,又是宗教活动中心。德宏傣族村寨村村有奘房。比如,潞西市松树寨是一个人口较多的村。全村集资建起了一座三层楼的较大的奘房。村干部介绍说,这是一个多功能的奘房,可以用来供全村人上奘房进行佛事活动,可以做文艺活动场所,也可以做开会的场所。总之,凡是村寨的各种正式活动,均可在奘房及周围空地举行。傣族村寨还有传达信息的固定工具:广播。在德宏潞西市,傣族村村有广播。一个村子从不同方向架设几个高音喇叭,当广播响起,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到通知。
如此,德宏傣族村寨组织管理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模式:通过行政机构和宗教机构两个正式群体,将全村的非正式群体结合起来,以广播通知了解信息,以奘房为固定活动中心,共同为实现村寨的目标而行动。相比较其他民族村子的情况,至少在成立正式的宗教活动组织,有固定的、能容纳全村人的活动场所这两方面,是傣族村寨所独有的。
 
二、傣族村寨社会取向的特征
 
杨国枢等人认为社会取向是中国人在其生活圈中的运作或适应方式,并且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是中国人社会取向的四大类彼此关联的主要特征或内涵。傣族也无例外的表现出社会取向的特点,但在社会取向的次级取向,即在某些内涵或特征上,却有别于台湾学者对传统中国人的代表——汉民族的研究所得到的社会取向的内涵。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锦芳]西南地区双语类型及其历史转换
下一条: ·[覃主元]布努瑶民间法及其和谐社区秩序的构筑
   相关链接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63项候选遗产将于12月审议·[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
·[高健]神话主义何以神圣·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写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UNESCO故事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力后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郭永平]乡村振兴背景下晋陕豫民俗组织与治理共同体建设
·[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视频 ‖ 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