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村寨的组织管理模式是:以行政机构和宗教机构两个正式群体,将全村的非正式群体结合起来;以广播传达信息,以奘房为固定活动中心,全体村民共同为实现村寨的目标而行动。在这一组织模式下,傣族表现出以村寨取向为核心,以避异求同为突出特征的社会取向。
关键词:村寨;傣族;组织;社会取向
对傣族的研究,人们更多的是从社会学、民族学等角度进行的,而从心理学角度对傣族村寨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较为少见。2004年9月至11月,笔者采用结构性访谈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村寨的社会心理与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傣族村寨的组织管理模式
村寨是一种有组织群体,有组织群体又叫集团。主要有以血缘和地缘为主要社会关系的基础集团(在我国又叫初级群体),以业缘为主要社会关系的职能集团(又叫次级群体)。傣族村寨属于初级群体。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不同,也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按组织设计,正式组织起来的群体。它是由组织明文规定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和组织形式,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非正式群体是未经官方规定、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是人们在交往中为了满足成员的某些生活和心理需要而自发结成的群体。任何一个组织内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非正式群体。经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发现,傣族村寨虽然是初级群体,但其组织模式十分完善,并且表现出与其他民族村寨完全不同的组织模式,这一独特的模式对傣族的社会心理及行为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傣族村寨较大的正式群体有两个。其一是由政府部门任命的、领导的村社组织,即村委会,该组织是政府承认的,执行政府管理村社职责的群体。人员一般由村长、副村长、会计等组成。如德宏潞西市遮放镇南冷村,其村长、副村长等村干部就由管辖南冷村的户闷乡政府任命。其二是由群众推选出来的,履行宗教事务的宗教活动机构,该组织是受到村委会和群众认可的宗教权威机构。其最高领导为佛教头领,由村民选举出的有文化(主要强调其傣文水平,同时也要求懂汉文)、精通宗教事务、德高望重的男性老人2~3人组成。这一组织中,又分年龄阶段和性别选举出爹弄头(男性中年召集人)、咩八头(女性中年召集人)、比冒头(已婚青年男子召集人)、比朗头(少妇召集人)和卜少头(少女召集人)、卜冒头(少男召集人)等各5~6人。选举活动分年龄和性别进行,比如,少女群只选举少女召集人,少妇群只选举少妇召集人等。村寨讲求文明,所选举的人,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的,都要求有文化(傣汉文都要求会看、会写)、品德好、有能力等。选举的结果还须上报村社干部、佛教头领通过才能生效。笔者所调查的6个村都有这一组织,其产生形式都是相同的。政府任命的村干部管理村寨行政事务,民众选举的佛教头领管理村寨宗教事务。宗教活动机构虽属村委会管辖,但只要涉及宗教事务,村干部就没有领导权。实际上,这两个机构是相辅相成的,村干部在管理村寨时常常借助宗教管理机构,而宗教机构的活动也是在村干部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的。无论村寨的活动是村子一般事务还是宗教事务,各年龄层的召集人都起着传达消息,配合村子大活动组织小活动的作用,并决定该年龄层活动的具体安排。
傣族村寨有固定的活动中心——奘房(即村寨佛寺)。奘房既是傣族村寨群众性的政治活动中心,又是宗教活动中心。德宏傣族村寨村村有奘房。比如,潞西市松树寨是一个人口较多的村。全村集资建起了一座三层楼的较大的奘房。村干部介绍说,这是一个多功能的奘房,可以用来供全村人上奘房进行佛事活动,可以做文艺活动场所,也可以做开会的场所。总之,凡是村寨的各种正式活动,均可在奘房及周围空地举行。傣族村寨还有传达信息的固定工具:广播。在德宏潞西市,傣族村村有广播。一个村子从不同方向架设几个高音喇叭,当广播响起,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到通知。
如此,德宏傣族村寨组织管理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模式:通过行政机构和宗教机构两个正式群体,将全村的非正式群体结合起来,以广播通知了解信息,以奘房为固定活动中心,共同为实现村寨的目标而行动。相比较其他民族村子的情况,至少在成立正式的宗教活动组织,有固定的、能容纳全村人的活动场所这两方面,是傣族村寨所独有的。
二、傣族村寨社会取向的特征
杨国枢等人认为社会取向是中国人在其生活圈中的运作或适应方式,并且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是中国人社会取向的四大类彼此关联的主要特征或内涵。傣族也无例外的表现出社会取向的特点,但在社会取向的次级取向,即在某些内涵或特征上,却有别于台湾学者对传统中国人的代表——汉民族的研究所得到的社会取向的内涵。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