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泽咸]汉晋唐时期农业综论
  作者:张泽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14 | 点击数:14764
 
面对上述难题,受到前辈论述的启发,我决心变换角度,基本按照我国自然区划探讨各地区历代农业发展。自我感觉由是豁然开朗,景象万千。因为自然区域不像历代政区那样变化不定。当然,每一自然区也并非永恒不变,但它在一千多年间的变化缓慢;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以它为基础进行上下探索,较易处理纷繁复杂的诸多问题。为此,我将中古时期农业,划分为黄土高原区、黄淮海平原区、蒙古高原区、东北平原区、河西、西域区、东南区、荆楚区、巴蜀区、岭南区、云贵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共十一区,分别进行探讨。鉴于东南区有其特殊情况,可将它划分为平原(江淮平原、吴越平原)、丘陵(江南丘陵、闽浙丘陵、台湾丘陵)二副区。由是,就全国而言,实际总共为十二区。除西藏地区而外,其它各地区大都按秦汉、六朝、(注:拙著《汉晋唐时期农业》以“晋”为标题,此处又称“六朝”,都是简约文字,同样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称“晋”者,在于公元220~589年近四百年中,只有西晋(280~317年)曾短暂统一了南北,在地区跨度上有重要意义。称“六朝”则指它从时间上,包括了这几百年的始终,二者各有所侧重。)隋唐三大段分别立论,具体揭示各地区经济开发的不平衡状况,从中很可以看出若干值得注意的重大现象。
基本上按自然区划探讨各区在汉、晋、唐时期的农业发展水平,指出其各自独特之处,这是迄今为止一般的经济史著作很少涉及的。多民族聚居的中国,民族的发展先后不同,生活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的生产状况也往往大不一样。近年来相继出版以朝代命名的数本农业地理专著,有助于读者了解某一朝代各地的农业发展面貌,但却未能解答某一地域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因而难以取代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学探讨。
自秦、汉以至唐、宋之际,保存至今的文献资料,以中原内地为多。迄今讨论上古至唐宋时的经济史论著,几乎都以黄河中下游为准,用它代表全国,实在是与多民族国家的真实面貌不很合拍。拙作分区立论,分别结合当地所处时代的政治景观,便于探索各地区农牧业生产实情,并不是简单地拘泥前人所说农牧分界线。对记事繁多的内地农业资料适度筛选,对边地农牧业具体状况多加留意,以便使各区的论述保持相对的平衡。希望通过探索各地区农业经济的特殊性,有助于丰富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整体面貌的认识。
划分自然区研究农业,是狭义的粮食种植业,或是包括林果业、牧业、渔业、加工业等在内的大农业。拙作在各区未采用同一模式,不在每一区内逐项一一列举,以免轻重难分,徒增篇幅。蒙古高原突出其境内各地牧业成就,不浓墨渲染其农作种植。内地诸区农业,着重写该区种植业发展状况,没有细写家庭养殖业,以免造成与牧区牧畜等量齐观的错觉。秦汉以来一千多年内的旱作农业,主要种植粟、豆、黍、麦等粮食作物,没有对它们的品种和地位及其变化状况一一深究。
按文献所记,自战国以至汉代已存在一定的粮食复种和轮作。北朝时,华北大地也有轮作复种,但在《齐民要术》以及南北朝的诸相关史书中,都很难发现具体记有粮食作物复种的确证资料。对于江南地区种麦,虽然有多处提及,鉴于麦性喜温凉,长江以南地区种麦,其品质和产量,远非江淮以北地区可比;既非充分发挥其效益,故没有对它作过多描述,而是重点注意农业生产面的扩大和生产地区进展的不平衡。自汉代以至唐宋之际,祖国大地的粮食轮作复种指数究竟有多少,实在很难具体估量。对粮食生产水平,拙稿没有作过高评估。粮食进入流通领域,我不认为已是临近近代生产的水准,或是达到了工商社会的前沿,这和我以往发表论著所表述的基术观点依然一致。
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古代已存在少量水稻种植。尽管其产量始终在整个粮食生产中不占多大比重,鉴于我国地理位置和夏季气温条件,北方所产米质良好,凡有水源处,几乎都具有种稻潜力。拙作为此较为留意北方的种稻,在河西、西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地区,在东北大平原乃至西藏高原,凡有种稻记事的,我都尽可能收录。秦统一以前的陕甘高原,原是西戎牧畜基地,秦汉盛世,那里是农牧兼行。东汉初年,洮河流域居然出现了种稻记录。中唐后,吐蕃多年侵扰,当地牧畜业比唐前期为盛,然而就在吐蕃占据的金城(兰州)地区,竟种植了不少水稻,这是值得注意的。类似现象,在华北各个自然区,可谓屡见不鲜。
桑(蚕)、麻是人们衣着之源,茶叶乃人们的重要饮料,还有林果蔬菜生产、渔业经营,均在各区中有所侧重地提及,但不是有录必书,以免赘疣。
数年前,笔者构思写作一部有别于农学史和农业史的较大型著作,曾设想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社会生产力状况是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决定重点研究我国中古时期农业生产力具体状况,为此必须努力探索适应农业生产水平的小农经济在这一时期的具体运作情景。
二、生产始终由人来进行,人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我国中古时期的人口数量及其分布状况怎样?各地生产发展及其变化与当地人口分布的关系。
三、生产需要依赖工具,在自汉至唐代的这千余年中,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状况如何?它与生产的发展有何密切关系。
四、水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生存,动植物的繁育,永远离不开水,各种农作物所需水量以及用水时间,彼此互不相同,为保证水源的供应,应具体探讨相关的水利设施。
五、农作物品种在上述千余年内,存在着不小变迁,有必要尽可能探索它们之间的变迁状况。
六、农业生产发展,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耕作方法和耕作技术不时出现重大改革,这些变革对生产的进步和深化有着哪些重大的意义。
七、粮食生产需要耕地,自汉代以后千余年间,耕地面积数量有何变化?每亩粮食产量如何?通过比较细致的考察,切实认真地评估其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八、地域辽阔的中国,南北东西的经济呈多样性,各地区生产状况如何?做多方位的探索,可帮助我们对上述千余年内中国农业经济的区域发展有全方位的认识,更好地了解农业发展的重要变化。
九、祖国周边地区面积很不小,因地制宜,长期盛行畜牧,西北方面尤为突出,因此,对牧区经济,应予足够重视。
十、历代的农业政策和政区建设,屯垦活动乃至严重天灾,作物和牲畜的病虫害等等,都与农业密切攸关,也应给予一定关注。
在此设想基础上,曾拟定了写作计划,作了些切实准备。非常遗憾,由于种种原因,笔者已无力按原定准则进行写作,被迫退而求其次。目前完成的《汉晋唐时期的农业》是以上述第八条的主体进行写作的,它主要探讨了各地区农牧业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原定写作计划虽无力完成,但仍有必要向读者简要交代自己对上述诸问题的若干基本认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玉堂]楚与邻国及域外的商品贸易关系
下一条: ·[张泽咸]略论汉魏北朝时期海河平原农牧业生产
   相关链接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吕乃华]现代农业下的“三农”文明调查
·[程瑶]浅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贯通·[穆昭阳 颜磊]赣南客家农业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利用问题探讨
·[牛钧鹏]敦煌讲史变文所见唐代民间文化合流现象探析·[张勃]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至迟出现于唐代考
·[海力波]从《庐江民》看唐代志怪中的祆教仪式·“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
·[海力波]金液与苏摩:唐代志怪中的印伊文明元素·[袁瑾]二十四节气:天人共生的中华时令智慧
·[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张瑞娇]文学共情与节日定型:从《全唐诗》看唐代中秋节俗
·南京农业大学成功举办“节气、节日、节俗与乡村发展·田野工作坊”·[李斯颖]盘瓠神话与其多元化仪典演述探析
·第二届钟山民俗学青年论坛暨第十二届江苏(南农)民间文艺青年论坛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暨摄影作品展通气会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
·中国农业博物馆拟建“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数据库·我国4个项目被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