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多次转换
有的民族集团由于迁徙以及周边强势民族集团的消长更替,出现了双语类型的多次转换,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民民[,1]→民民[,2]→民民[,2]汉;二是民民[,1]→民民[,1]汉→民[,1]汉;三是民民[,1]→民民[,1]汉→民汉。
第一种类型“民民[,1]→民民[,2]→民民[,2]汉”指某一民族集团从兼用一种民族语到兼用另一种民族语,后来又兼用汉语,形成三语并用格局。一部分普米族原来居住在凉山一带,兼用彝语,形成普米—彝双语格局,后来迁入滇西北,改为兼用纳西语,形成普米—纳西双语格局,近几十年来又有许多人兼通汉语。所以发展至今这部分普米族就经历了“普米彝→普米纳西→普米纳西汉”的双语转换过程。布央人过去居住在贵州西南部以布依族为主体的地区,可能兼用过布依语,后来大部融入布依族、汉族,部分迁至云南、广西交界以壮族为主体的地区,转为兼用壮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又兼通汉语,因此这部分布央人也历经了“央布依→央壮→央壮汉”这样的双语使用转换模式。
第二种类型“民民[,1]→民民[,1]汉→民[,1]汉”是从兼用一种民族语到同时兼用汉语,后来放弃母语,使用别的民族的语言并兼用汉语。例如:“瑶壮→瑶壮汉→壮汉”型,广西东南部明代出现了著名的“大藤峡农民起义”,义军领袖瑶族侯大苟率以瑶民为主的民众大举反抗朝廷,声势浩大,后来失败了,当时两广一带山区瑶族甚众,后来有的迁入云南、东南亚,有的涵化于汉族和壮族,但更多的则是留居广西,与壮族杂居,广泛兼用壮语,近现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又兼用汉语(西南官话、粤语、客家话、平话等)。广西中部柳州、南宁地区一带,许多瑶族人民近100年来已转用壮语,同时兼通汉语,这部分人形成了“瑶壮→瑶壮汉→壮汉”型双语类型转换。在广西,类似的还有桂西北南丹等地的一部分水族的“水壮→水壮汉→壮汉”型双语类型转换。
第三种类型“民民[,1]→民民[,1]汉→民汉”比较常见,是从兼用一种民族语到同时兼用汉语,但最终放弃所兼用的民族语,仅使用母语和汉语。例如: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毛南族过去主要兼用壮语,后来又较普遍地兼用汉语,但近几十年来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与汉族接触较多的地方毛南人不再兼用壮语,主要使用毛南语和汉语(有的则转为单一使用汉语)。因此他们经历了“毛南壮→毛南壮汉→毛南汉”这样的双语使用发展历程。近数百年来傣语在滇南、滇西南颇为走强,成为其他民族主要兼用的语言,但半个世纪以来,汉语逐步成为这一带的主要交际语言,各民族兼用的情况很普遍,并且还有相当一些地方,尤其是各行政中心周边的民族,不再兼用傣语,仅使用母语及汉语,形成了“布朗傣→布朗傣汉→布朗汉”、“景颇傣→景颇傣汉→景颇汉”等双语类型转换。
此外,也还有其他类型的转换,如民民[,1]→民民[,2]→民[,2]汉,这是一种放弃母语、转用别的民族语并兼用汉语的一种转换。
4.民民型→民汉型
这是西南民族地区最普遍的一种双语类型转换。南宋、元代期间北方汉人较多移入江南,有的进入西南地区,但汉民大量进入西南地区还是在明代以后。明代以前,西南广大民族地区,总起来说主体少数民族的语言如壮、傣、苗、藏、彝、白、傈僳等的使用功能仍强于汉语,是主要的族际交际语,是各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兼用的语言,因此“民民型”双语很普遍。但明代以来,汉民迁入西南地区的人口大量增加,汉语在许多地方逐步取代当地主体少数民族语言的地位,成为主要的族际交际语,人口较少民族逐步由兼用强势民族语转为兼用汉语,产生大量的“民民型→民汉型”双语使用转变。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又经历了一次重要的社会变迁,由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大批外地干部(主要是汉族)的到来,最后一批土司自治政体解除,促进了内地和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南一批地区主体民族语言逐步退出当地“主要交际语”的舞台,如傣、彝、藏等,一批人口较少的民族的语言使用由过去的“民(母语)—民(当地强势民族语)”转向“民(母语)—汉”型,如孟高棉族群的佤、布朗、德昂,藏缅族群的阿昌、景颇、怒、独龙等民族。
长期使用双语会出现向单语使用的转变,一般是转用非母语,即当地一种使用功能最强的语言。例如黔北部分仡佬族由兼用苗语,变为完全使用苗语。广西中、西部瑶族中也有从“瑶壮”双语转用壮语的情况。各民族从“民汉型”双语过渡到单一使用汉语的更是普遍。
四、西南地区双语类型转换原因
造成西南地区双语类型转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移民、民族地区治理及西南边疆治理与开发、商贸发展、文化教育的发展、民族杂居、婚姻家庭组合、民族心理及语用观念七个方面,这些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的。
1.移民
移民是引发民族杂居并造成双语及双语类型转换产生的重要因素。近两千年来波及西南地区的重要移民事件很多,包括历代政府组织的移民、民间自发移民以及战争引发的移民。
明代的调北填南、清代乾嘉以后客家人的第五次迁徙均系由政府协调安排,“调北填南”所带来的民族交融、互动,以及引发的社会动荡至今刻骨铭心,西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及操西南官话的汉族至今还流传许多“调北填南”的往事。近十多年来国家开展的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和“石漠地区移民工程”,也出现了数量不小的人口迁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