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柳冬妩]村里的童年越来越少
  作者:柳冬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3 | 点击数:11829
 

  父母打工扔下孩子
  成长只好投靠电脑
  孩子溜进网络怀里
  网络里的怪兽,机器人,仙女侠客
  都成了他们的密友
  与童年打成一片
  怪兽比父母靠孩子的心灵靠得更近
  怪兽在成长心里随时横冲直撞
  机器人力大无比
  给予孩子的力量
  远比父母给孩子的力量多且大
  仙女侠客在孩子身上满脑子飞翔
  父母的爱像最美的花
  绽开在远方
  可惜孩子闻不到香气
  ——《远与近》

  诗人让我们看到了在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之下,留守儿童令人忧虑的生存图景。孤独、恐惧、苦闷像一个恶魔一般纠缠着我们的儿童,于是童年的幼稚天真便不复存在,“怪兽在成长心里随时横冲直撞”。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孩子像一个个弃儿,一个个孤儿,被排斥在外,对家庭亲情的渴望逐渐幻灭。张绍民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童年的阐述,让我们看到了在“现代化”美丽虚壳掩盖下苦闷的孩童形象。在我们渐渐麻木之时,给了我们一个冷战,一个激灵,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了一个孤苦无依的后乡土世界。张绍民的诗歌,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儿童在充满恐惧的后乡土世界所遇到的威胁:“父母不在身边/心就空了一大半/用孤独堆满心灵/本来童年的心都能成为快乐的玩具/但小小的心易碎/碰碎了孤独/心也不好维修/没有心灵的童年/会成长成什么呢”(《没有心的童年》)。没有心的童年,深深牵动了诗人的心灵。张绍民的诗歌来自于正在行进中的生活,因此,这样的诗歌还留有生活的体温,它的疼痛是那么真切、深挚,它的思考令人信服、深思。往返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张绍民,就生活在留守儿童的中间,这种亲身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弃绝了空洞的叫嚣,以沉着的力量,以平静、忠厚、无言的方式,呈现留守孩子的生存面相。

  “悲悯”是张绍民诗歌的基调。因此张绍民的诗歌并非完全是“苦难叙事”,他似乎非常宽容地看待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既了解恶的原因,也洞悉美的所在,并不一味地揭示乡村的凋敝、败落和苦难。他以沉默的悲悯之心,以同情与理解,用灵魂观照“留守孩子”的生命状态和生存境遇。像《懂事》、《用快乐来忘记》、《留守的温暖》,这些诗里有对人生的理解,有对生活的感恩,有对“懂事”的赞美。诗人力图做到的是对留守生活的全记录,在冷硬荒寒之中,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一点点的温暖和持久的感动:

  孙女先进入被子
  把被子暖和
  然后叫奶奶来睡
  童年像取暖器
  温暖寒冷
  连被子都被孩子的懂事感动
  ——《留守的温暖》

  他玩得满头大汗
  拼命地与爷爷奶奶玩
  爷爷奶奶以静制动
  与孙子一起度过心酸的快乐
  孩子的汗水尽量把快乐原创
  要把童年的美分给爷爷奶奶
  让他们也童年也高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振忠]听苏州评弹感受历史沧桑
下一条: ·[薛宝琨]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
   相关链接
·[彭兆荣] 重建乡土社会之宗族景观·[朱靖江]归去来兮:人类学视野中的乡土中国与影像表达
·[徐新建]“乡土中国”的文化困境·[阎明]“差序格局”探源
·[苏力]较真“差序格局”·[萧子扬]“流动的酒席”:后(新)乡土中国的一个表征
·[李涛]离土中国与村落教育·[岳永逸]礼尚往来:乡土中国的医患关系──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六
·[桂华]作为“他者”的“乡土中国”·[潘鲁生]乡土中国的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心得
·座谈:吾国吾民吾乡人·[公丕祥访谈]民俗习惯连结乡土中国与法治中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