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摘·
后记
我之所以选择“秧歌”作为近些年的主要研究领域,十分重要的原因源于秧歌作为现今依然保留完好的汉族民问表演形态,是一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秧歌不仅仅是活跃于民间的一种表演娱乐形式,秧歌形态历经几百年的发展、流变,印证了中国不同时期基层民众的政治、经济及精神生活,承载着多元的社会文化内涵。因而,对秧歌的研究不应只立足于舞蹈、小戏等这些艺术化的形式表面,而应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对“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态的研究应是人类学、民俗学、表演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性别学等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研究。这样的研究会有助于我们了解目前在我国民间保留的非专业、非舞台化的民俗及表演状况;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农村的人类生活、民俗文化、交际娱乐、乡土变迁、精神意识等现实问题。
山东省域的秧歌在我国整体秧歌种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普及面广。形式多样、历史悠久、保存完好,与其他省域的秧歌类型;东北秧歌、河北秧歌、陕北秧歌相比具有鲜明的差异性,风格较为独特。尤其不容忽视的是,山东秧歌是“孔孟思想”背景熏染之下带有民间祭祀性的娱乐表演形式。山东人“重礼守矩”的处事原则深化在了秧歌仪武化的展演秩序中。相比较而言,山东地区秧歌反仪式性不及东北、陕北等地区那么明显。仪式性与反仪式性的分层共存是山东秧歌的鲜明特点。
……
文摘
民间关于“乐大夫”这一角色的身份来历有多种说法。“有的说乐大夫是一种官职的称呼,是专门司仪宫廷礼乐的官,民间仿办之,赋予他无上的权力。因是村民所扮,演员所封,所辖又是民间俗舞,所以不着官服,只取其象征性,实际上是舞队精神上的首领。海阳东南沿海一带艺人说乐大夫是药大夫(海阳人口语‘乐’与‘药’同音),是药王孙思邈。其左手抱伞,右手执铃铛(也叫‘唤头’),肩上搭一钱褡子。当地人讲,铃铛又叫‘虎撑’。这虎撑也有传说,说是山中一虎神患牙疾,疼痛难挨,就去求孙思邈。孙思邈用铃铛撑开老虎的嘴,把老虎的坏牙拔掉,后人便把铃铛称为‘虎撑’。”还有一种说法与神话传说有关,乐大夫的原型是天宫“四大天王”中司职除瘟疫的墨里红,民问为纪念这位为百姓免除疾苦的神灵,特在秧歌中塑造、扮演他的形象。其他说法还有把乐大夫看成是“泰山大帝”或“看场佬神”,在这些众说不一的民间说法中,不难看出乐大夫在民众心中的美好形象和重要地位。
海阳人极为重视礼仪,因此海阳秧歌的仪式性也极为严谨。乐大夫作为海阳秧歌的领头人和指挥者,在表演中肩负着执行仪式的重要职责,当然在仪式过程中一直贯穿表演的成分。如果因此就认为乐大夫是一个拘泥古板的角色那就错了,他应是一个说、唱、逗、捧都天衣无缝的人物。海阳当地秧歌队到客村演出必须要实施一些礼仪,例如:“拜庙”、“拜牌坊”、“参驾”、“进村”、“出村”等,这一系列礼仪程序都要依靠乐大夫缜密的主持、即兴的幽默,带领秧歌队逐一贯穿完成。
乐大夫在指挥舞队到达客村场地后,会按照大夫调在场地中央说一些拜年词,秧歌演出一定要在拜年词说完之后才能开始。
……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