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张蔚:《闹节:山东三大秧歌的仪式性与反仪式性》
  作者:张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1 | 点击数:9884
 

 

·书摘·

  后记

  我之所以选择“秧歌”作为近些年的主要研究领域,十分重要的原因源于秧歌作为现今依然保留完好的汉族民问表演形态,是一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秧歌不仅仅是活跃于民间的一种表演娱乐形式,秧歌形态历经几百年的发展、流变,印证了中国不同时期基层民众的政治、经济及精神生活,承载着多元的社会文化内涵。因而,对秧歌的研究不应只立足于舞蹈、小戏等这些艺术化的形式表面,而应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对“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态的研究应是人类学、民俗学、表演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性别学等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研究。这样的研究会有助于我们了解目前在我国民间保留的非专业、非舞台化的民俗及表演状况;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农村的人类生活、民俗文化、交际娱乐、乡土变迁、精神意识等现实问题。

  山东省域的秧歌在我国整体秧歌种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普及面广。形式多样、历史悠久、保存完好,与其他省域的秧歌类型;东北秧歌、河北秧歌、陕北秧歌相比具有鲜明的差异性,风格较为独特。尤其不容忽视的是,山东秧歌是“孔孟思想”背景熏染之下带有民间祭祀性的娱乐表演形式。山东人“重礼守矩”的处事原则深化在了秧歌仪武化的展演秩序中。相比较而言,山东地区秧歌反仪式性不及东北、陕北等地区那么明显。仪式性与反仪式性的分层共存是山东秧歌的鲜明特点。

      ……

  文摘

  民间关于“乐大夫”这一角色的身份来历有多种说法。“有的说乐大夫是一种官职的称呼,是专门司仪宫廷礼乐的官,民间仿办之,赋予他无上的权力。因是村民所扮,演员所封,所辖又是民间俗舞,所以不着官服,只取其象征性,实际上是舞队精神上的首领。海阳东南沿海一带艺人说乐大夫是药大夫(海阳人口语‘乐’与‘药’同音),是药王孙思邈。其左手抱伞,右手执铃铛(也叫‘唤头’),肩上搭一钱褡子。当地人讲,铃铛又叫‘虎撑’。这虎撑也有传说,说是山中一虎神患牙疾,疼痛难挨,就去求孙思邈。孙思邈用铃铛撑开老虎的嘴,把老虎的坏牙拔掉,后人便把铃铛称为‘虎撑’。”还有一种说法与神话传说有关,乐大夫的原型是天宫“四大天王”中司职除瘟疫的墨里红,民问为纪念这位为百姓免除疾苦的神灵,特在秧歌中塑造、扮演他的形象。其他说法还有把乐大夫看成是“泰山大帝”或“看场佬神”,在这些众说不一的民间说法中,不难看出乐大夫在民众心中的美好形象和重要地位。

  海阳人极为重视礼仪,因此海阳秧歌的仪式性也极为严谨。乐大夫作为海阳秧歌的领头人和指挥者,在表演中肩负着执行仪式的重要职责,当然在仪式过程中一直贯穿表演的成分。如果因此就认为乐大夫是一个拘泥古板的角色那就错了,他应是一个说、唱、逗、捧都天衣无缝的人物。海阳当地秧歌队到客村演出必须要实施一些礼仪,例如:“拜庙”、“拜牌坊”、“参驾”、“进村”、“出村”等,这一系列礼仪程序都要依靠乐大夫缜密的主持、即兴的幽默,带领秧歌队逐一贯穿完成。

  乐大夫在指挥舞队到达客村场地后,会按照大夫调在场地中央说一些拜年词,秧歌演出一定要在拜年词说完之后才能开始。

       ……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林河:《古傩寻踪》
下一条: ·王杰文:《仪式、歌舞与文化展演: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研究》
   相关链接
·[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谷子瑞:《定县秧歌:从乡村戏到非遗》·[耿羽]侨乡仪式性人情异化的移风易俗治理研究
·[吴晋芳]集体记忆视角下的中庄秧歌传承发展探究·[张娅妮]脱“俗”求“艺”:现代舞台化背景下传统秧歌的民俗因素分析
·[毛巧晖]新秧歌运动的民间性解析·[江棘]民间小戏的女神信仰与乡村女性社会
·[江棘]“新”“旧”文艺之间的转换轨辙·[谷子瑞]变与不变:技术世界中的定州秧歌
·[周全明]回望田野忆故人·[王为华 张叶露]民俗视阈中的东北秧歌流变
·[吴婷]庙会中的陕北村庄·[牛鲁燕]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高虹 周娉 牛鲁燕]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春——胶州秧歌实地调研纪事·[周星]秧歌舞/忠字舞/广场舞——现代中国的大众舞蹈
·秧歌伞头唱响陕西榆林·秧歌之乡的民俗文化嘉年华
·初识汾阳地秧歌·[毛巧晖]新秧歌里的“民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