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关键词与术语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关键词与术语

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cs)
  作者:巴莫曲布嫫 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12-08 | 点击数:14409
 


      在口头程式理论和讲述民族志(ethnography of speaking)的影响下,为推动口头艺术文本呈现的新实验,美国一些有人类学、语言学兴趣的诗人与一些对诗歌颇有研究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之间产生了共识,强调要将讲述、经颂、歌唱的声音还原给谚语、谜语、挽歌、赞美诗、寓言、公开演说和叙事等口头表达文化。丹尼斯•特德洛克(Dennis Tedlock)和杰诺姆•鲁森伯格(Jerome Rothenberg) 联手创办的《黄金时代:民族志诗学》(Alcheringa: Ethnopoetics)在1970年面世,成为该学派崛起的标志,先后加盟的还有戴维•安亭(David Antin)、斯坦利•戴尔蒙德(Stanley Diamond), 加里•辛德尔(Gary Snyder)和纳撒尼尔•塔恩(Nathaniel Tarn)等人。

      与绝大多数新面世的刊物一样,《黄金时代:民族志诗学》的创刊也是为了顺应学术研究的需要。过去,文学刊物视口头诗歌为原始粗鄙之物,对之一向不屑一顾;人类学刊物则仅仅将口头诗歌视作研究材料,而非艺术。其办刊宗旨宣告了一个新的学术方向的形成:在世界范围内探讨文化传统、尤其是无文字文化传统中的诗学:“我们希望通过对人类诗歌创作的充分探索,达成以下目的:1) 拓展我们怎样理解一首诗的问题;2) 提供一个空间,为我们对部落的/口头的诗歌的翻译进行实验,提供一个园地,使得我们可以基于彼此极为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来探讨这种翻译中的问题以及翻译的可能性;3) 鼓励诗人积极参与部落的/口头的诗歌的翻译;4) 鼓励民族学家和语言学家从事在他们领域的学术著述中被长期忽视的相关研究,具体说就是强调部落诗歌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而不仅是它们作为民族志材料的价值;5) 在诗人、民族志学者、演述者和其他人之间开展合作项目;6) 通过文本呈现样例和评述,强调部落诗歌在今天对我们的意义。在后来的30 年间,经由许多研究者特别是戴尔•海默斯(Dell Hymes)和巴瑞•托尔肯(J. Barre Toelken)等人的努力,该学派作为口头艺术研究的旗舰取得了核心的地位,今天民族志诗学已然成为标准术语出现在口头传统的学术研究中。

      在民族志诗学初起之际,学者们对将美洲本土叙事置于散文/韵文二分法中的所谓“散文”提出了强烈质疑。因为这些口头讲述者的风格一直就被描述为缺少艺术性的、单调乏味的。而那些对美洲神话讲述的记录,也通常被强势英语翻译为呆板的、正式的文体,并附加上文法的阐释和语文学的注释。另一种表现则是:这些讲述通常被比较随意地翻译为散文体,其间丝毫没有捕捉和再现原作形式的努力,甚至以固定不变的方式翻译相同的词语。这两种文本的呈现方式,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剥夺了原来叙事表现的潜在空间和优雅风格。民族志诗学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从美洲本土文化中呈展出一种新的诗歌叙事,并格外看重存在于大量搜集的文本和声音录音中的形式和表达方面的因素,并给口头传承的重新定位和蓬勃发展带来了生机。

      “民族志诗学”的创立,体现了口传文学的再发现对文学文本概念和英语世界中的散文与韵文二分法的挑战和更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学派的主将皆以研究美洲本土(印第安人和玛雅人)的口头传统和口传文学而著称,因此他们首先利用在本土社区进行田野作业的语言优势,力图从交流和传播情境的传统内部来体认口传文学存在的条件,进而发现和描述从口传到书写的文学变异,以及由迻译而产生的信息缺失、传达变形、阐释误读和效果断裂。例如,民俗学家和历史学家巴瑞•托尔肯就拒绝使用脱离语言传统和文化语境的写本或抄本,因为它们会引发出数不清的误读问题,他指出那些接近于所谓文学用途的既有文本极其冒险,充其量只能视为“大纲”。而他本人的田野工作及其对纳瓦霍人(Navajo)故事讲述家的研究揭示了许多前人搜集的文本中没有记录的文体特征,而他关于北部美洲本土传统(Native American Tradition: North)的论见也深中肯綮。

      特德洛克对祖尼印第安人的口传诗歌作了深入的调查分析,他的民族学诗学理论侧重于“声音的再发现”,从内部复原印第安诗歌的语言传达特征,如停顿、音调、音量控制的交错运用等。在文本问题上,他进行大量的深细工作,以设计一个可以记录更多演述特征的文本类型。基于他工作的祖尼文本,他重新评估了过去的翻译,讨论了在记录或转写过程中没能再现文体特征的种种原因。他的许多著述都着力于如何精细、准确地呈现口头叙事的方式,即将原作的演述风格和声音融入他的文本之中,乃至他的翻译之中。比如,声音重的词语用大写字母表示,低声细语的词语则用细小的字体,表述中的停顿用句子的中断来表示,带有表情的声调和拉长的声调通过印刷符号中的长线来体现。在他的文选《寻找中心:祖尼印第安人叙事诗》(Finding the Center: Narrative Poetry of the Zuni Indians)和颇具阐释活力的理论著作《口头语词及其阐释工作》(The Spoken Word and the Work of Interpretation)中,特德洛克创建了唤起式的、有表现力的文本呈现方式,即以排印和版式设计发明了一种新的文本模型,以可读解的格式记录和传达祖尼叙事的风格。这里引用一个例子,是特德洛克翻译安德鲁•佩内萨(Andrew Peynetsa)的祖尼神话《北美小狼和灯芯草雀》(Coyote and Junco)的开篇部分(黑色圆点表示一个很长的停顿):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
下一条: ·[纳勇]关于民族文献界定的若干问题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