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CFS会务║关于近期会员会籍管理工作的说明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立法保护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

[周林]“保护”应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主线
  作者:周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7 | 点击数:59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 年10 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非遗公约》”),我国于2004年8月宣布加入该公约。

  目前,我国正在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征求意见。通过对《非遗公约》和草案的比较研究,结合自己在主持相关课题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就该草案中的几个问题,现提出一些个人意见。

  用明确的“保护”取代“继承和弘扬”

  草案第1条规定了立法目的,即“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这里使用的“继承和弘扬”,没有反映出《非遗公约》中所要求的“保护”的完整意思。在《非遗公约》中,“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草案第1条中的“继承和弘扬”,仅是《非遗公约》所要求的“保护”诸项内容中的两项,与《非遗公约》所要求的“保护”相差甚远。

  建议删除“继承和弘扬”,换成“保护”,草案第1条应修改为:为了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确保“非遗保有人”法律主体地位 避免“被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实际上跟“非遗保有人”是联系在一起的。《非遗公约》第2条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换句话说,非遗就是指那些由“非遗保有人”认可的对其有特殊意义的精神或物质财富。《非遗公约》用定义的形式,承认并确立了“非遗保有人”跟非遗不可分割的法律主体地位。

  草案第2条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草案采用“各族人民”一词,而没有使用“群体、团体、个人”表述。“各族人民”一词过于宽泛,跟草案其他条文中涉及非遗主体的词语不相匹配,存在逻辑障碍。

  比如草案第14条:“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征得被调查对象的同意,尊重其风俗习惯,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这里,保有非遗的主体,用“被调查对象”一词替代,不仅不合逻辑,词语表述上也非常别扭。

  建议用“特定地方群体或者个人”替代“各族人民”,将第2条修改为: 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我国民间世代相传并由特定地方群体或者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建议将第14条修改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征得特定地方群体或者个人的同意,尊重其风俗习惯,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11-9 11:38:0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文化部部长: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有望年内出台
下一条: ·非遗法草案审议凸显五热点
   相关链接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能力建设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即#活态遗产
·《非遗公约》20年:欢迎使用“非遗在中国2020”App·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
·[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
·[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
·[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