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集贸市场是需要多语种服务的场所。就北京秀水市场的情况看,导购员之间交流主要使用普通话,有时用汉语方言。接待国外顾客时,99.5%都使用英语,其他使用语种依次为俄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等。导购员大都能说几种简单的外语词句,甚至可以简单应用十几种外语词句。
在社会服务中,语言使用不看对象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如电话咨询业务、酒店电话服务、商品上的文字及商品说明书、街道和道路标牌、商店牌匾等等,大量存在盲目使用外国语文的现象。这些盲目行为,损害了国人的消费知情权,也伤害了国人的母语感情。
当然,许多社会领域的语言生活人们还缺乏了解,许多领域还缺乏明确的语言规划意识,一些领域的语言规划也需要细化和修订。做好各领域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服务,绝非一蹴而就之事。
四 一些语言问题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语言生活的波澜变化会在一定时期形成若干涡漩般的热点话题。有些热点是社会良性发展的表现,应及时把握,促其升温;有些热点是社会“问题”的表现,需及时发现,妥善处理,以免造成社会损失,甚至带来社会危机;有些热点对社会来说或许是“中性”的,但也需要关注,巧妙引导其向良性方向发展,避免负面转化。总之,不管是何种性质的语言生活热点都需及时关注,认真研究,适时提出有效对策。近十几年来,社会发展变化迅猛,价值观多元并生,语言生活热点也形成快、形成多、热度高。因此,急需加大对语言生活热点的研究力度,提高研究水平。
4.1非英语外语语种热
外语教育中出现了非英语语种(俗称“小语种”)热。“热”之表现主要有三:一日报考热。200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报考“小语种”人数比往年增长五成甚至一倍。二日招生热。2006年全国高校新设非英语外语专业20个,招生语种已达43种。三日培训热。近年来,一些专门从事“小语种”教学的培训机构纷纷出现。如北京暑期“小语种”培训班招生数量,2007年比2006年增长近30%。目前列为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的非英语外语语种,有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8种。哈尔滨市“小语种”培训学校就有20来家。
非英语外语语种热,在于中国外语服务的需要和国际经贸活动空间的拓展,也是过去外语语种教育单一化导致的后果。据称美国开设的语种有153种;丹麦要求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英语,七年级时必须学习第二外语(德语、法语任选),九年级时自愿学习第三外语。至少掌握两门外语是丹麦学生升入高中的必备条件。外语也是国家重要的语言资源,我国是英语学习的大国,但从语种角度看却是外语资源贫乏的国度。有关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未来发展做好外语语种规划,调查我国拥有外语专才的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非英语外语语种的教育。
4.2虚假广告
语言虚假的广告是2007年我国广告语言的热点。2007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对虚假广告强力曝光,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广电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及一些地方政府为此采取了不少措施。
从语言学角度看,虚假广告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失真、格调低俗、言语失范等。许多名人代言的广告,语言名不副实,如某种减肥茶、某种不粘锅等;就商品类型看,语言虚假广告主要发生在保健用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广告中。广告新闻网开辟“虚假广告”栏目,2007年(截止到11月)该栏目收录有关虚假广告250来条,涉及保健用品、药品、医疗器械及医疗机构等方面约为60%。2007年(截止到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违法广告,保健食品类13776条次,药品类49545条次,医疗器械类2778条次。这些违法广告绝大部分都涉及到语言虚假、格调低俗等。此外,广告语言使用不合法律规范和语言习惯者有之,使用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者亦不在少数。
广告传播各种商品的真实信息,同时也有传播典雅、精炼语言之功效。广告是向社会普及科学常识、生活知识的学校,也是语言智慧的广告。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须负起应当担待的社会责任。
4.3 新词语
新词语(包括词语的新意义)比任何时候都产生得多,传播得快。因为社会发展迅速、文化交流频繁、思想观念活跃,因为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大有提高、传媒手段多样快捷、交通通讯空前发达。新词语或只是昙花一现,或经过语言实践进入到大众词库;或在小范围内使用,或瞬间传遍五湖四海,成为社会流行语。新词语构词上,或是符合汉语的传统习惯,或是用字母、数字等特殊方式,如“K客吧、U盘寄生虫、3之3幼儿园、π型人才”等,乍看起来不那么顺眼。新词语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社会对它的看法有褒有贬。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2006》向社会公布了2005年产生的经严格挑选的171条新词语,立即引起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回应。贬者认为:这些词语面目陌生,不知其义;没有经过时间考验,不能轻易承认其词语资格;由政府部门公布,这些词语进入教材、考试题目怎么办。褒者认为:新词语是语言生活的实态,应当让社会了解这种实态,掩目不见,仍然存在;记录新词语,就是记录时代的历史,记录语言的历史;词语是个大课堂,通过新词语可以了解许多新事物新观念;语言具有自我调节机制,有用之词自会存留,无用之词自会淘汰。一时间聚讼纷纭,热议不断。怎样看待新词语,是否应向社会公布新词语,以什么样的方式、由什么机构向社会公布新词语,的确是2007年的热点话题之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