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邓先瑞]长江流域乡村聚落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 
  作者:邓先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7 | 点击数:13119
 
(3)地域性 欠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的地缘性特征往往建立在血缘性基础之上。徽州很有地方特色的团状聚落,即是纠宗聚族而居的结果。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聚落是以血缘为基础聚族而居的空间组织,血缘关系是维系聚落的纽带,体现宗法观念的祠堂是聚落中最重要的建筑。在徽州聚落中,不仅每村必有祠堂,有的甚至一村多祠,长卑有序,以血缘关系为背景,分为宗祠、支祠、家祠,而且聚落建筑以宗祠为物质中心或心理中心布局。成都平原以林盘为单位的农村聚落,常以姓氏加林盘为地名,如“张林碥”、“李林盘”,反映了聚族而居的住区特色,成为同姓聚居村落。长江流域农村更多的是自然村冠以姓氏,如邓家冲、蒋家坳、王家村、张家庄等。这种在血缘性基础上的地缘因素迭加,使村落内部的结合更为紧密,也相对稳定。此外,由于各地主要聚落形式均是长期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结果,因而也具有继承性和地方性特色,例如在清代“湖广填四川”的几次大规模移民过程中,成都平原接受了各地移民带来的住区建筑风格和布局形式,形成了不同的乡村聚落形态。现今龙泉一带仍有典型客家民居残存。但在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同的乡村聚落形态逐渐同化,即趋同过程,因此,成都平原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形态与布局特征。
(4)生产性 乡村聚落除了居住功能以外,往往还具有生产功能,历史上多是农副兼顾。在长江下游的水乡传统村庄,往往是在住宅四周种植果树林木,宅后一片青翠的竹林,房前屋后的河道塘面则是养鱼的场所。因而兼有农、林、副、渔业的发展。有的地区出现了闻名遐迩的桔乡、桃乡、竹乡、蚕乡、菱乡、藕乡等。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既在村落四周种植果树竹木,又在院落进行各种农副产品加工等。现在更发展了乡镇企业。
3 乡村聚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的乡村聚落,不仅是当地人们生活方式、习俗、观念的传承载体,凝聚着深厚而朴实的地域文化底蕴,而且是人类生活方式对自然土地的映合,是与自然环境巧妙相配、融洽和谐的结果。这些聚落中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交相辉映,并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特点。但是,由于乡村生产力水平很低,经济发展滞后,乡村聚落使用的建筑材料、房舍的造型以及舒适程度等,都远远赶不上时代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而引进外来新式建筑时,又往往对传统聚落的特色注意不够,以致造成一些不和谐感。加之近代农村环境问题相当严重,长江流域的洪水、滑坡、泥石流常有发生,水土流失、耕地减少、水资源污染也比较突出,都危及到乡村聚落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在当今人类面临生态恶化和环境破坏情况下,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环境价值观和生存发展观。联合国人居会议提出的人居可持续发展观点,旨在改善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人们既要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原有乡村聚落进行改造创新,又要认真吸取传统村落、建筑的精华,使广大乡村住区“青山绿水环绕,万物生机盎然。”
长江流域传统村落蕴涵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发展观。干栏,是适应湿热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居住形式,可说是一种传统生态聚落单体。它作为历史的产物,如今虽然仅存留在少数偏远地区,但其保持的“架空”特点和采用当地出产的绿色材料符合生态建筑观,它所涵盖的生态信息已在许多地区有所应用,甚至曾有外国学者还构建了将来的“干阑化城市”。成都平原传统的乡村聚落,是与区域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产物,在一个聚落群体中,各宅院朝向不一,房前宅后多种植竹林果木,环境优美宜人,四周竹林既可分隔空间,又可保持水土,还可防止火灾蔓延,在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平原上形成簇状林地,有利于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徽州原生村落,经历历史沧桑,能够保持其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征,说明存在村落演化适应其环境变化的机制。这里不少村落在村落选址、规划中体现了充分利用自然、融合自然的原则,在聚落营造中表现了人们顺应自然、装点自然的审美观,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观。至于早就深受文人画家赞誉的江南小镇,多形成于山前水旁,街景、河景融为一体,“小桥流水人家”,别具风采。位于太湖之滨、灵岩山麓的古镇木渎,素有“锦绣江南鱼米乡”的美称。贴近运河、长江和黄浦江的江苏昆山县的周庄,市民傍河建宅,临水而居,富有浓郁的水乡风情,无怪乎这里成了旅美画家陈逸飞的名画《故乡的回忆》的原型。因此,江南小镇可以认为是“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长江流域许多历久不衰的乡村聚落,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存在和发育的,诚如李四光指出的:“地下的种种情形有左右地上居民生活状态的势力。那种势力的作用,常连亘不断。它的影响虽然不能见于朝夕,然而积久则伟大而不可抗。人类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怎样能逃脱这种熏陶作用的势力?这种势力千变万化,运行各异其方。各地居民受其影响者,各具特殊之性”,“就是极小的一个村落,一条道路的存在,只要仔细地考察,往往能找出地下的原因来”。因此,长江流域传统聚落的精华是可以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对接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中指出:“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与自然和祖辈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居住条件不断提高的今天,保持传统聚落文脉的延续,使传统聚落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进一步得到保护,仍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雄伟的城市与清雅的村落将会和谐分布,整个长江流域的大地上就会铺展出文化座标上的重峦叠嶂。
(本文原载《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第49~53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苏翠薇]拉祜族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初探
下一条: ·[李锦芳]西南地区双语类型及其历史转换
   相关链接
·[黄晔]民俗学视域下古代长江流域风情的多重展示·聚焦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利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