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邓先瑞]长江流域乡村聚落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 
  作者:邓先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7 | 点击数:12742
 
(2)串珠型聚落 是指在山麓、河谷、沼泽高地等地区分布的若干规模相仿的村庄,由于地形等原因,形成串珠状分布。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一些山区乡村分布,呈现串珠型的特征。这种聚落各村庄之间往往有较密切的社会联系,尽管村庄规模相仿,但其中却有一个是家族中心或基层行政中心。
(3)中心型聚落 是指以一个小型村镇为中心与其周围散居农户的集聚体。这些分散于田头或耕地近旁的独家村或三家村,与中心有传统的社会经济文化联系。
(4)均衡型聚落 是指在平原地区均匀分布的、规模不很大的村落集合体。它往往由几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基本村落构成,其宗族联系较松散但行政联系较密切。在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和四川盆地,这类聚落较为常见。但是,平原地区如江汉平原的乡村多是团块状,户数较多,规模也较大,而位于上游的四川盆地的村落规模较小,均衡度也低于中游平原地区。
(5)星点型聚落 指在丘陵山区由数户、十余户形成的点状村落的集合体。各点状村落有时互相临近,构成一个片村,有时无规则地分布着。星点型聚落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尤其是上游地区)分布较多,如四川、湖北的一些地区被称为“垸子”的村落就明显地带有这种特征。
2 乡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各种类型的乡村聚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现,其起源、发展和布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有一首风水诗吟出了村落空间的理想模式:
 
  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
  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
  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
  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
 
简而言之,就是“枕山、环水、面屏”。虽然这种理想模式在许多地区不易找到,但从古至今人们却在选择基址、建立村落时密切关注着周围环境。
2.1 依山傍水
长江流域是一个山多水长的地区,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与自然山水朝夕相处。正是这些山山水水无时无刻不在触动人们的耳目,激发人们的创造灵感,启迪人们寻找最适宜的居住场所。当原始人们从山区洞穴迁移到平地时,就在各处有河水与芳草之地聚族而居;迁徙时也总是“观其流泉”,“度其隰原”,寻找水源充足的服沃土地来定居。因此,依山傍水是先民最主要的选址原则,背倚青山、面依河湖就成为村落的典型环境。
长江流域依山傍水的村落史前就已出现。不论是璀璨的史前明珠——余姚河姆渡村落遗址,还是长江文明的先驱——京山屈家岭村落遗址,都是这种分布格局。此外,像南京锁金村、操坡土等史前遗址,也选在玄武湖湖边,尤其是操坡山遗址南面距湖岸仅150米,说明这里的先民也是依湖而居。
历史时期以来依山傍水的村落更是不胜枚举,浙江省永嘉县的芙蓉村(建于公元1020年),地处四周环山的荷花形平地上,位于芙蓉峰下,当地流传这样的说法:“前有腰水,后有纱帽岩,三龙捧珠,四水归塘”。由于顺应自然,布局合理,形成了完整的水系统,呈现出清流泻玉,红女浣纱,石寨鸡鸣,绿水白鸭,一派田园景色的独特风貌。树立宋诗主要艺术风格的王安石,曾在金陵(今南京)紫金山下的邻居杨德隆(即湖阴先生)家壁上题写一诗:“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描述了山中人家的初夏景色。后两句就是讲:一条小河环绕着绿油油的田地,两座大山推门直入,送进了青翠的山色。安徽徽州地区,绝大多数村庄都处在向阳山麓,村前往往有溪水潺潺流过,不少村庄还筑坝开渠将水引入村内。该地区方氏荷村派始祖见此处“阡陌纵横,山川灵秀,前有山峰耸然而峙之,后有幽谷窃然而深藏,左右河水回环,绿林阴翳”,遂“慕山水之胜而卜居焉”。鄂西土家族自治州的传统村落,多沿河滨、山谷分布,迄今仍有许多以河溪命名的村落,如:“干溪”、“红土溪”、“鸦鹊水”、“箭竹溪”、“磨刀溪”等。在湖南省,前塘后山的村落十分普遍。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即在前面有池塘,后面是环山,呈现出山环水抱的优美环境。
2.2 相地合宜
史前聚落带有明显的依附自然的性质,自能建造房屋和聚落开始,长江流域的先民对宅地具体位置的选择就蕴含“相地合宜”思想。据考古调查发现,史前聚落多选择在河边台地上,或在河流转弯处及支流交汇点交于四周的岗上。1983年在湖北发掘的城背溪遗址,位于宜都市陆城镇北12公里的吴家岗,且面临长江。余杭莫角山遗址所在地,是一片高出周围约3-5米的长方形大土台,遗址中部即为一超大型建筑基址。上海马桥遗址,正好坐落在竹冈上面,由于竹冈地势高爽,新石器时代人们就选它作为居住地点。在江苏、安徽一带近水区域,不少聚落建在高出周围的土墩上,因为这些地方每遇阴雨季节,地下水迅速升高,水天一片,仅土墩才高出水面,故史前居民多选这种土墩建筑聚落,如江苏大墩子、草鞋山即建有史前聚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苏翠薇]拉祜族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初探
下一条: ·[李锦芳]西南地区双语类型及其历史转换
   相关链接
·[黄晔]民俗学视域下古代长江流域风情的多重展示·聚焦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利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