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罗勇]略论客家文化的形成及其多元因素
  作者:罗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6 | 点击数:12025
 
再看相邻民系文化的斑迹。
如对妈祖的信仰,闽西、粤东以及台湾、香港、东南亚的客家人都非常虔诚。但妈祖是海神,原是闽南文化圈的祀奉神,后来由汀江流域传入客家地区,于是也成为客家人的保护神。又如对许真君的崇拜。许真君原是赣文化圈的祀奉神,由赣江流域逆向而传到赣南、再由赣南到粤北,也成了赣南和粤北客家人的保护神。特别是在赣南,过去每个较大的社区都有真君庙,香火颇盛。
此外,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圈、湘文化圈以及其它汉文化圈和少数民族文化圈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接触和交融,因此也就会有上述诸种文化的斑迹(注:周立芳《白砂客家与官茌畲族在民间宗教信仰上的同和异》,载刘义章编《客家宗族与民间文化》,香港中文大学,1996年版)
以上例举了客家文化中古越族或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因子以及相邻民系文化的斑迹,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客家文化中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成份。关于这一方面,也正是从罗香林以来的大多数研究者所特别强调和详加论述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列举一些。
如客家方言,根据语言学家们的研究,一致认为是汉族七大方言中保留唐宋中原古音和古汉语词汇最多的一种方言。
如崇先报本,慎终追远的客家意识。其表现在客家家族制度的严整、续修家谱的热情和爱国爱乡的赤子之情。
家族不仅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核心,而且还是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灵魂。“客家先人在由中原地区辗转南迁的过程中,虽然在总体上隔断了其与中原这方热土的联系,但在同一的生产生活方式(农耕文明)以及已有的心理定势和文化心态作用下,并没有隔断其原有的家族血缘关系。相反,由于迁移过程中的艰苦与险恶,更是加强了其血亲成员之间的互相照顾和支持。”(注:参见林浩《客家文化新论》,载《客家研究辑刊》,1997年第1期。该文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了客家文化圈与各种文化圈接触的可能性,惜未能举出有关具体文化事象说明之。)故当他们到达大本营地区之后,均能完整地保留并承传原有的血缘家族关系。“诸邑大姓,聚族而居。族有祠,祠有祭,祭或以二分,或以清明,或以冬至。长幼毕集,亲疏秩然,反本追远之意油然而生”;(注:见王东《客家学导论》第十一章元第二节“客族制度:客家文化的社会土壤”。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兴邑重追远,聚族而居者必建祠堂,祀始迁祖及支祖。”(注:清同治《赣州府志》卷二十《舆地志·风俗》)翻检赣闽粤客家地区的方志文献,诸如此类的记载比比皆是,证明了家族制度在客家地区的盛行和完备。即以现今而论,客家地区仍保留和恢复了许多祠堂,祭祖风气还很浓重,无怪乎外国学者会大为感慨地说:“几世同堂的大家族制度在中国是自古就可见的习俗制度,但像客家人那样,……至今保持了富于共同协作的家族观念的大家族制度的,想来是非常罕见的。”(注:清同治《兴国县志》卷一一“风俗”)
中国的谱学传统渊远流长,汉代,私人姓氏谱、家族谱开始出现,魏晋时,朝廷选官用“九品中正制”,主要依据家世,于是产生了官方主持制订的家族谱系。随后南北朝至隋唐,官修谱都是土族大姓高贵门阀的凭籍,庶族小姓不得入列。降至宋,随着士族的完全哀落,门第观念也已淡漠,“举士不问世族,婚姻不问阀阅”,于是私人修谱风气始盛。客家先民从中原等地来到赣闽粤三角区,也把修谱的风气带入了这一地区。“客家人士,最重视谱牒,所谓‘崇先报本,启裕后昆’,皆以谱牒为寄托依据。”(注:日·茂木计一郎等《中国民居研究》,转引自林嘉书、林浩《客家土楼与客家文化》,第261—262页)他们把族谱一代一代续修下去,从宋代开始,有的已经修了十几次;近些年来,更有不少海外客家侨胞出资出人,联络国内亲属,重修族谱;海峡两岸,还有合修族谱的,充分反映了海外客家人续修族谱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乡土情谊”,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客家人因为在历史上不断被迫辗转迁徙,一次又一次地背井离乡,所以更懂得家乡故土的可爱,更珍惜乡土情谊。尤其是海外的客家人,他们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情系祖国和家乡;他们回国寻根问祖,慷慨解囊捐资公益或投资实业,种种义举无不反映出爱国爱乡的赤子之情。
又如中原正统观念。从孔子开始,儒家意识中就很注重“华夷之辨”,讲究正统。客家先民从经济和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迁入“山都、木客丛萃其中”(注: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且经济文化又相当落后的赣闽粤三角区,一种“中原优越感”便会油然而生。加上其中一部分官宦士大夫或读书人,由于长期受封建正统教育,对当地土著蛮风更是难于接受和容忍。如据《庆源王氏源流及分迁录》载:“五十三世益,字舜良,宋仁宗时,登进士第……出知韶州。岭南习于蛮恶,男女无别。益首严治之,未几,男女之行者别途。胡安定采入《政范》”。(注: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编》,转引自谢重光《客家文化与畲族文化的关系》,福建社会科院编《客家》1996年第3期)这部分人因为有文化、有社会地位,他们的思想观念很自然地成为客家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思想、观念,久而久之,中原正统观念便成为客家社会一种流行的风尚,不仅客家各家族都自承中原郡望,并都声称由中原辗转经宁化石壁迁来;就连畲瑶等土著编造的族谱,也总要认同于某一中原郡望(如畲族蓝姓族谱认同汝南郡),并说自己的祖先也经过了宁化石壁。
再如客家地区盛行的风水观念和风水术,也是唐末客家先民从北方带来的。到宋代,便形成了具有浓厚客家特色的风水流派——江西形势派(实即赣南派)(注:参见罗勇《客家与风水术》载《客家学研究》第四辑,1997年版)
还有宗教信仰中的普遍崇拜观音、关帝;婚丧喜庆中的传统礼节礼仪以及其它许多民情风俗,无不是中原传统文化的承传与体现。
以上我们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列举了客家文化的构成因素。通过上述分析列举,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客家文化的构成是多元因素的;在诸多因素中,其主体是中原传统文化,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本文原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第38~42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建国]夜郎文化:民族文化的基石
下一条: ·[李宇明]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述要
   相关链接
·[刘钦泉]赣闽粤边客家宗族的民俗与区域联系网络述论·[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
·[陈平梅]民谣中的井冈山宁冈客家民俗初探·[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温小兴 金艳]客家米酒的文化塑造与品牌建构
·[穆昭阳 颜磊]赣南客家农业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利用问题探讨·[边泽星]台湾地区高雄美浓油纸伞工艺考
·[何志清]赣南客家原生态体育文化的活化石·[张凤英]闽西客家春耕习俗的展演与记忆
·[杨烁]祖先信仰与乡村治理研究·[王焰安]韶关客家民间传说类型概说
·[黄秋菊]台湾六堆韩愈信仰与地方小区营造·[周雪香]民间信仰与移民社会: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
·[王维娜]“有情”与“无情”:长汀客家山歌主题研究·[万建中]客家研究的文化政治学
·[王天鹏]客家送大神仪式的人类学思考·[林晓平]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析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