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建国]夜郎文化:民族文化的基石
  作者:李建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6 | 点击数:10616
 

 

人们习惯以夜郎指代早期贵州,而夜郎文化则是早期贵州文化。探本溯源,尽管受制于一定的条件,夜郎被视为一片神秘领地,但其文化毕竟是基础性的。学界对于夜郎的见解歧义纷陈,这里,笔者拟对夜郎的民族文化作些探讨。
 
两个阶段的划分
 
夜郎探秘,先要正名。夜郎时期的贵州居民主要是古越族人。“夜”是古越语中的“人”,“郎”是古越语中古越人自称即“骆”的语音讹变,联系越来,夜郎是“骆”人的称谓,将骆人译写出来,就是夜郎。(参见朱俊明《夜郎史稿》)
古越人为何要自称“骆”呢?这与他们最基本的农业生产方法有关。“骆”指南方越人普遍耕作的“鸟田”。据清张澍《张氏丛书》所辑《十三州志》载:“上虞县有雁为民田,春拔草根,秋除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言此鸟,犯则有刑,无赦。”雁被越人视为神鸟,由于社会发展所限,当时越人的耕作是很粗放的,他们不懂得除草中耕,而是指靠雁鸟啄食田里草根下的虫子,以疏松土壤,长好庄稼。
既然夜郎意为骆人,而远古的贵州以及周边更为广阔的地带属于夜郎地区,那么,可以推知,古越人是这片土地的主要族种。
在夜郎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民族,又有着自己最早的构成。这里,我们可以将夜郎民族构成划作两个阶段:
其一,夜郎民族的自立期。
在贵州这片土地上,有着比较早的远古人类活动的足迹。如:在旧石器时代早期,黔西县沙窝井沙井乡井山村的“观音洞文化”,属于晚期直立人阶段。在旧石器时代中期,黔北桐梓县九坝乡岩灰洞的“桐梓人”;黔西北有比“北京人”进步、较“山顶洞人”原始的“水城人”,而在“水城人”之后的旧石器晚期,有桐梓县马鞍山洞的文化遗存,兴义县境的“猫猫洞”文化,普定县的“穿洞文化”,以及平坝县境内的飞虎山遗址的旧石器文化层等。贵州远古人类的文化与华北的不同,与华南的湖北、安徽、江苏等省的同期文化也有差异,证明早期贵州生活着正在稳定演进的土著人群。
在新石器时代的贵州,有较多的含有肩、有段类的特殊石器。人类学、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有肩、有段石器是越人新石器文化的代表。贵州省博物馆在盘县、毕节、威宁、赫章、水城、兴义、望谟等县的多处地点,征集或自采到不少有段石锛、有肩石斧,其有段石锛的数量及其与全部石锛的比例,即使和越人发源地的东南地区相比,也可说数量是较大的。可以证明,大约迄今3000多年前,贵州这片土地上就有越人居住。
土著人群与越人在早期贵州居住,占有绝对的比例,因此不能不以其作为民族自立的基础。
其二,夜郎民族的融合期。
在夜郎的民族中,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土著民族是其自立民族,而以夜郎定名的古越人,古越民族也是当然的自立民族。土著与古越民族是不能等同的,但既然都属自立民族,其民族融合则早已有之。《史记·五帝本纪》曾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歡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在中国历史上,南蛮的称谓已久,此称概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可以旁证夜郎土著、古越族与其它民族的融合,是历来的共识。
再从考古学上分析,我国大陆及沿海地区是蒙古人种发祥地,现有的古人类化石,以北方的“山顶洞人”和南方的“柳江人”为代表。其人类化石有上门齿呈铲型结构、颧骨较高等特点,这与夜郎先民有相同的情形,说明夜郎地区在始于旧石器时代、而在以后又由于诸多历史原因而出现民族融合。此外,如古夜郎的人工拔牙习俗在古蜀僚、土僚和晚近仡佬族中普遍存在,血型方面,壮族及其近亲布依族与汉族接近,等等。
我们知道,苗族文化是荆楚文化中重要的有机部分。楚国在夜郎的开发,使苗族较多地融合进夜郎民族之中。据明田汝成《行边纪闻·蛮夷》、郭子章《黔记》卷五十九、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九等记载,居住在今贵阳、龙里、修文、郎岱、大方、威宁、普安、织金等地的“宋家”、“蔡家”,“盖中国之裔也。相传春秋时,楚子吞食宋、蔡、俘其人民,放之南徼,遂流为夷”。这里的宋、蔡被称作“宋家苗”、“蔡家苗”,可能是被苗族融合的宋、蔡两国后裔。
在夜郎地区的民族融合中,僚(越)人一部分在汉时融合于汉族,这里指由牂柯进入蜀地的;另一部分,以氏恙和百濮民族为主,后来发展为布依、壮、侗、水及仡佬诸族。
 
漫长的历史进程
 
夜郎的民族发展,为考古发掘证明:主要是从迄今两千年前再上推几百年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夜郎政权与邻边地区及至中原的政权相互联系,夜郎逐步成为秦、汉帝国的郡县部分;而从此以后,贵州省组织的开发翻开了新的篇章。
夜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是由该地区的夷、汉人民共同努力而推进的,它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东晨]论先秦至秦汉时期岭南的民族及其经济
下一条: ·[罗勇]略论客家文化的形成及其多元因素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梦雅]“绣”的能动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