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关键词与术语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关键词与术语

[王晓葵]“风俗”概念的近代嬗变
  作者:王晓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18 | 点击数:35070
 

  陈对“纯粹科学”民俗学的批判,来自他对风俗学目的的看法。他理想的风俗学有两个目的:即“解释和改造。”他没有全面地解释他的所谓解释和改造的涵义,但是,从他对风俗的理解中,我们或可推测一二。对于风俗的概念,陈说,“风俗是社会的习惯,习惯的对象是个人的生活,风俗的便是社会的生活。社会的生活中某种动作成为风俗时,亦必经过相当时期的刺激和习练,这种刺激因为靠着社会生活的有机体的质素和作用,亦常常会使所形成的社会的习惯有机体化。那么要改变或打破这已成的社会的习惯,即风俗,便必应用同样的手续和经过相等的麻烦。”[24]。结合他对民俗学“蔑视现社会”的批评,我们不难看出,他是希望通过风俗学的研究,能够对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做出解释,并且提出改造的方法。而西方传来的Folklore是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

  由此可知,陈追求的所谓风俗学,实际上是区别于西方folklore的中国式的民俗学,它是能够解释现实疑问,同时提出解决方法的学问。无独有偶,他的这个认识,和日本民俗学的创始人柳田国男有共同之处。

  柳田在创建日本民俗学时,采用乡土研究表述自己的学问。他说:“乡土研究的意义之一,简要地说就是了解平民的过去。在目前社会现实生活里存在的疑问中,根据这方面的知识解决以往多方面尝试解决而未曾解决的问题,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答。”[25]

  他还说,“我们的学问最终是要造福世人的,也就是创造人类未来幸福生活的当下的知识,对现代的奇异现象产生疑问。为了找到答案,则需要过去的知识”。[26]

  柳田国男创立的日本民俗学,其最大的特色是带有强烈的经世济民的现实色彩。他虽然强调民俗学是一门解释历史现象的学问,但是,其目的是为了通过研究历史来解释现实社会的奇异现象,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柳田国男开创的日本民俗学,在上个世纪初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战后开始逐渐走向衰微,其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在学术殿堂站稳脚跟,致力于对纯粹科学性的追求。而淹没了对现实的关心。日本民俗学家岩本通弥对此有如下分析:

  战后的“民俗学”是把“民俗”当做客观材料来看待的,致力于通过提高资料的精确性、客观性。尝试把民俗学科学化。这与柳田把民俗看成是“方法”不同,而是试图把“民俗”即民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从中追求科学性。[27]

  陈构想的风俗学,是为了避免过度地追求西方式的科学化,而使得风俗研究丧失了“解释和改造”的能力。而岩本对日本民俗学衰落原因的分析,恰恰也指出了这一点。但是,为什么在中国,风俗最终只能作为民俗研究对象的一部分,而丧失了成为学的可能性呢。

  风俗虽然有丰富的内涵,但是,要如何研究风俗,本土的人文传统并没有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使其能够成为和西学抗衡的学问。而陈要建立风俗学,则必须要处理和相邻学科的关系。他为了证明风俗学的独立性,给出了这样一个图示。[28]

  陈在这个图示中,把第一个三角的1心理学、2社会学、3民俗学规定为风俗学的基础科学,“例如物理学之依靠天文学”。把4伦理学、5 历史学、6社会科学规定为风俗学的上层科学,“例如生物学之提供于人类学”。

  陈用了很大篇幅来解释他的风俗学和上述六门学科的关系。但是,最终他也只是说风俗学和这些学科既有关联,又有所不同。而到底风俗学如何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区别于上述相邻学科。陈最终也没有能够说清楚。他在最后列出了一个风俗学研究对象的分类方案,包括了1、宗教(10类)、2、人事(6类)3、生活(5类)、4、制度(8类)、生业与职业(11类)、6、社会(8类)7、艺术(6类)共7大类54小类。洋洋洒洒,涵盖了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各方面的内容。更是让人无法把握他希望建立的这门风俗学的内涵。

  陈建立风俗学的失败,或许有些像用西医的标准来判断中医的结果。西医等西方学术严格界定其分析性概念,作为一个学术体系,需要有核心概念,还要有相应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互为支撑。而中医的气血、亏,上火等表述,按照西方的学术标准,都无法过关。陈无法明确风俗的概念,也提不出能够对其作出具体分析的下位概念,他提出的那七分类不但缺少明确的原则,而且互相重叠。无法作为科学的分析概念使用。这或许也是他的构想最终失败的原因。其实这也是近代学术西风压倒东风的一个必然结果。

 

  【作者简介】王晓葵(1964-),男 名古屋大学学术博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晓路]术语的困惑
下一条: ·口头程式理论(Oral-Formulaic Theory)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
·[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
·[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刘雪瑽]“知识束”与“概念集”:以《山海经》为例论古代日本的异文化接受机制·[刘先福]“保护”的概念史:从民俗过程到非遗过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