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关键词与术语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关键词与术语

[王晓葵]“风俗”概念的近代嬗变
  作者:王晓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18 | 点击数:34696
 


  [摘要]“风俗”一词是中国固有的概念,在西学东渐的时代变迁中,“风俗”的内涵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是中国传统思想在接受西方思潮之后产生的必然结果。在中国民俗学的创始时期,“风俗”曾经被用作“folklore”的译词,但是后来则被“民俗学”所取代。本文通过解读几部重要的文献,分析“风俗”概念的近代变迁,考察其最终无法进入学术殿堂的原因。

  [关键词] 风俗;民俗学;概念;张亮采;胡朴安;陈锡襄


  一、导言

  研究民俗学史的著作中,大都提到一个事实,1923 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设立风俗调查会。在该会的名称上有“民俗”与“风俗”之争,最后主张使用“民俗”的常惠输给了主张“风俗”的张竞生。理由很简单,按照容肇祖事后的回忆是,因为“风俗二字甚现成,即用作Folklore 的解释亦无悖,故结果不用民俗而用风俗”[1]无独有偶,被誉为中国风俗有史以来的第一部著作的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1911年成书)和其后的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1922年成书)。也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风俗”这个词。翻检一下古书,“风”,“俗”、“风俗”的用例比目皆是,远比“民俗”多,所以当时人们觉得“风俗二字甚现成”,并非没有道理。

  但是,仔细想来,中国传统意义的“风俗”和“folklore”所表述的内容原本是大相径庭的。无论像唐代李德裕:“自天宝以后,俗尚浮华,士罕仗义,人怀苟免;至有弃城郭委符节者,其身不以为耻,当代不以为非,臣恐风俗既成,纪纲皆废,此当今之急务,教化所宜先也。“(唐李德裕《李为公会昌一品集·遗补》)所提到的风俗的道德意义,还是清代曾纪泽:“窃谓国家盛衰,系乎风俗、人才,而风俗、人才尤急于蒙养。”(清曾纪泽《曾纪泽遗集》)中的风俗所表现出来的政治作用。都无法在folklore中找到相应的含义。但时人却认为风俗“用作folklore 的解释亦无悖”,这说明,“风俗”这个概念在近代发生了变化。

  “风俗”是中国历史文献中用来论述社会风尚、评价政治、臧否道德的重要概念,萧放等对古代文献中的“风俗”一词做过详尽的分析[2],日本学者岸本美绪2002年曾发表《“风俗”与历史观》(台湾《新史学》十三卷三期二○○二年九月),提出把风俗的概念纳入中国历史的叙述框架的可能性。但是,就如我们在上面提到的,传统概念的“风俗”在被用来对接西方的“folklore”的时候,其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而风俗概念的近代重构,是一个涉及思想史、文化史的大课题。本文不能对这个课题做出全面的解答,仅选取《中国风俗志》和《中华全国风俗志》和陈锡襄的《风俗学试探》为例,来探讨风俗概念嬗变过程中的一些状况。

  二、传统的“风俗”概念

  作为讨论的前提,我们有必要先考察一下中国古典文献中“风俗”的意义。下面我们选取一些典籍中的有关“凤”、“俗”、“风俗”、“习俗”、“民俗”的记载。从中整理出其涵义:

  1. 《周礼》: 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 下所习曰俗。
  2. 《礼记‧王制》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
  3. 荀子《荀子・疆国》:入境,观其风俗。
  4. 汉班固《汉书·王吉传》: 百里不同凤,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
  5.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洗装饰·······。
  6. 唐李德裕《李为公会昌一品集·遗补》:自天宝以后,俗尚浮华,士罕仗义,人怀苟免;至有弃城郭委符节者,其身不以为耻,当代不以为非,臣恐风俗既成,纪纲皆废,此当今之急务,教化所宜先也。
  7. 宋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国家之治乱本于礼,而风俗之善恶系于习。
  8. 《宋史·卷四百三十四陸九渊伝》:“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悪,皆素知之。”
  9. 明张翰《松窗梦语》语云:“相沿为凤,相染成俗”古天子巡狩则观风问俗,所系良重矣。第风俗相沿久远,愚民渐染既深,自非豪杰之士,卓然自信,安能变而更之。
  10. 明张翰《松窗梦语》: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於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
  11. 清严复《严复集》:必谓吾国之礼俗,为亘古不变,此亦非极挚之论也。取宋之以后之民风,较唐以前之习俗,盖有绝不相类者矣。

  上面的这些用例中,风俗的意义不尽相同,其中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谓的地域性的生活习惯,如4、5、10等。而如2、3、则表明风俗是古代为政者了解社会状况必不可少的一环。6、7、8、9 强调风俗的道德伦理作用和由此产生的对政治的影响。11 说明近代的风俗观,已经认识到风俗的变异性。

  萧放将传统的风俗观归纳为三条,一、风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二、风俗具有流动贯注的传习性与扩散性,又有着难于变化移易的凝固性。三、风俗习惯虽然难于改变,但它还是能够移易的[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晓路]术语的困惑
下一条: ·口头程式理论(Oral-Formulaic Theory)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