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制出走 | “就像是被自己养的狗咬了手”
小川绅介1936年6月生于东京。祖父小川铃一钦慕日本著名民俗学者柳田国男和植物学者牧野富太郎的学说。小川绅介受到祖父影响,在他的纪录电影中不断表达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对农民的村野生活的关注。
小川绅介上中学时一度迷恋美国电影。高中时代,在国内外的红色浪潮中,小川开始阅读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卢梭的《忏悔录》等书籍,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大学期间,由于积极组织学生自治会和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小川于1957年被学校开除。于是,他尝试了送报人、消防员、电影场记员等五花八门的工作,直到1960年6月进入岩波电影公司当上签约副导演后才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生有反骨的他没多久就独自创立了新世纪电影社,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电影人组成了小团体“青之会”,探索独立电影的道路。
1963年,由于无法忍受岩波公司的陈旧体制,小川走上独立拍片的道路。这段经历后来被小川戏谑为“就像是被自己养的狗咬了手,不过,被咬的是对方,咬人的是我。”
在体制外的日子里,经过1965年的处女作《青年之海·四个通信教育生》、1967年的《肃杀森林———高崎经济大学斗争记录》,以及以反抗东京羽田机场建设的《现认报告书———羽田斗争记录》等作品的磨炼,小川绅介在创作中融入了对政治理念的反思和精神家园的求索,并采取了脱离产业投资、长期跟踪拍摄对象的方式,“支持者”的创作手法得以逐渐固定。
成立山形电影节 | “用13年的时间收割电影”
1968年三里塚居民反对国家强制征地建造新东京国际机场的斗争开始后,小川及摄制组马上赶到那里跟踪拍摄。他们租住民房,与当地人一起生活,一起面对压迫,一起团结反抗,一起为失败而忧伤,他们以摄影机为武器,完成了著名的“三里塚”系列纪录电影:《三里塚之夏》(1968)、《日本解放战线》(1970)、《阻止第三次强制测量的斗争》(1970)、《第二道防线的人们》(1971)、《岩山建起了一幢铁塔》(1972)、《边田部落》(1973)、《五月的天空———回家的路》(1977),时间跨度长达近十年的7部影片,和那些艰苦而充实的日子一起构成了小川纪录电影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成立于1968年的“小川制片公司”,也是其间的果实。
经由“三里塚”系列,小川确立了两个创作原则:第一,长期驻扎拍摄的方式,与拍摄对象融为一体;第二,“支持者”理论,摄影机要站在拍摄对象的立场。这两个原则在后来的“牧野时期”得以再次发扬。1970年代前后的日本,在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作为社会运动之一的电影迎来了一个创作高潮。“三里塚”系列和日本另一位纪录电影导演土本典昭的《水俣病患者及其世界》无疑是这个高潮中的里程碑式作品。而小川和土本因此成为日本现代纪录电影的两位开创者。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08年4月3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