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江林昌]诗的源起及其早期发展变化
——兼论中国古代巫术与宗教有关问题
  作者:江林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09 | 点击数:8488
 


中国轴心文明的精神超越,在很重要的方面是体现在沟通神灵的
适用范围与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突破上。具体地说,在春秋战国时期,
“天人合一”观念的变化体现在由上层贵族普及到下层士民、由集体意识转化为个人意识。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就诗的起源已提出了种种说法,例如,“心灵表现说”、“模仿自然说”、“巫术交感说”、“劳动需要说”等等。过去,我国学界往往采用“劳动需要说”。其实,这不能全面解释诗产生的直接动因。中国古诗起源之后,又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早期发展阶段,并与宗教、政治的结合而显示了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了新变化。

  原始巫术与诗的起源:巫诗

  五帝时代早期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时段,诗源于巫术咒语。中国的巫术至少可以上溯到两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而到了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间的仰韶时期,已是相当盛行了。据西安半坡等地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鱼纹图”和秦安大地湾地画中的“蛙形骨骼图”推测,中国远古巫师们在乐舞状态下施巫作法时,当是口中念有巫术咒语的。只可惜由于时代久远,我们只能见到当时的巫师作法图,而不能听其巫术咒语诗了。所幸的是,周秦文献中为我们保存了一些反映五帝时代早期的巫术咒语。如《礼记·郊特牲》记载了伊耆氏在蜡祭施巫时唱道:“土,反(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原始人在巫术观念支配下,试图通过吟唱巫术咒语,以控制自然的表现。这些相当于五帝时代早期的原始巫术咒语的反复吟唱,就成了诗歌采用重章叠唱形式的最初源头,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诗也就由此产生。

  巫政合一与诗的早期发展:史诗

  从考古学角度看,大约相当于五帝时代早期,中国文明已进入起源阶段。到五帝时代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出现了剩余产品,导致原来人人平等的氏族集团内部开始出现阶层分化。氏族集团中的如酋长之类的管理人员为占有剩余产品,开始改革巫术。《国语·楚语下》载有颛顼“绝地天通”,改革巫术的事例,氏族贵族阶层开始将原来平等的自然神分成不同的等级,其中日、月、星、辰等天体自然神被奉为最高等的神灵,且只有氏族贵族阶层才有权力沟通天神,至于普通氏族成员则只限于沟通身边的草、木、水、土等自然神。这样巫术开始与政治相结合,形成了“巫政合一”的新现象,标志着宗教与史诗时代的开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颛顼改革巫术后,占有祭祀通天特权的氏族贵族阶层,与被他们统治的氏族平民阶层,属于同一血缘,即中国古代文明是在血缘内部形成的。自五帝时代中期到夏、商、西周近两千年的历史跨度中,各代氏族贵族阶层都是在血缘管理的框架内,以沟通天神为手段而治理氏族平民的。因此中国的宗教与史诗也在这历史长河中盛行不衰。可以说,中国文明起源到早期文明阶段,是一个宗教与史诗时代。

  概括起来看,中国宗教的发展可以商代为界:五帝到夏代,由弱变强,商代达到高峰,西周出现新的变化。这是与中国古代生产力的逐步发展,人文理性精神的逐步自觉相一致的。中国史诗的发展也经历了逐渐丰富且有变化的过程。各氏族的史诗起初由氏族贵族阶层如祭司之类口耳相传,并逐代丰富。文字发明之后,氏族贵族阶层便将一些重要的史诗刻于甲骨、书于竹帛、镂于金石,以示重视,以便承传。夏、商、西周三代的史诗,一般都以“雅”、“颂”的形式流传下来。中国汉族史诗的内容大致包括叙述宇宙生成以沟通天神,追溯氏族图腾诞生以沟通祖先神,构建先公先王世系以明血缘历史,歌颂氏族祖先率族迁徙发展以增强民族奋斗精神。可以说,中国古代汉族史诗是“创世史诗”、“英雄史诗”、“迁徙史诗”的综合,值得特别总结。

  从五帝时代中期到三代,氏族贵族与氏族平民虽然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仍属于具有共同利益的血缘团体。史诗最显著的社会功能就在于通过追忆歌颂宇宙天神的开天辟地、民族始祖神的创造氏族、列祖列宗的发展壮大,从而凝聚血缘族团力量,维护社会秩序,为现实的社会分层,尤其是为氏族贵族集团占有社会财富找到最合理的宗教依据。

  在宗教史诗时代,初民们坚信所有的自然神、祖先神灵都公正不偏,能够扬善惩恶。于是酋长祭司等上层贵族阶层在祭祀所有神灵时,都必须持有公正无偏之心。只有这样,才能与神灵沟通,获得庇佑大吉。在祭祀神灵过程中产生的诗与志,自然便具有了公正法度的含义。史诗的这一重要特征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精神原则。这一精神原则经春秋战国学者的进一步阐发弘扬而对以后两千多年的史学、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并逐步塑造成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优良品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9-14 10:23:02

上一条: ·[林河]对中国西王母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
下一条: ·[沙马拉毅]中国彝族及东南亚各国倮倮族之比较研究
   相关链接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
·[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
·[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
·[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
·[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刘程]论中国古代岩画中的巫术意象
·[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范宗朔]试析菲律宾苏洛德人史诗《西尼拉乌德》中的英雄人物特征
·[楚天佑]中国民俗舞蹈中的男根崇拜及其寓意解析·[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