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希望
6月9日至17日,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展示期间,每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都有一位80后弟子陪伴左右。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注。一位80后弟子说,看到这么年轻的面孔,她感到很受鼓舞。针对非遗传承所面临的断层问题,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起步最早、研究成果最多的实力派学者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年轻人的加入为非遗保护储存了众多的后继人才
非遗传承所面临的断层问题一直以来都很受重视,所以,社会对年轻一代非遗学徒的关注尤为强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介绍说,目前有一部分80后在学习手工技艺类的遗产,其目的是和今后的工作挂钩,以解决就业问题。这些遗产项目传承的状况还是不错的。如青海热贡的唐卡制作技艺、福建仙游县红木家具制作技艺,基本上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学习制作,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实现了谋生的需要,成为了非遗项目的后继人才。而那些无法进入市场的项目,或是一学就需要数年时间的项目,就鲜有学习者。北京绣鞋制作老艺人表示,想培养几名弟子很难,由于没有经济做支撑,大多数学员都半途而废了。
目前有些地方将非遗列入了职业教育的范畴,这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非遗传承可以走两条路:一是纳入到主流教育中来。这样做的优点是利用主流教育的优势普及传统手工艺知识。但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这种普及化教育无法培养高精尖的传承人和储备人才,也很难触及到传统手工技艺的精髓;另外一条路就是通过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通过口传身授,培养顶级人才。两条路并行不悖,可以互为补充,形成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合力。
非遗传承与学历没有关系
现在招非遗学徒倾向于高学历。6月中旬,北京老字号清华池首次进大学校园,面向大学生招聘“修脚”传统技艺传承人。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强调的是传统技艺,而这种传统技艺基本上与大学所学无任何关系。所以,到大学招聘修脚传承人且不说是一种资源浪费,从非遗保护科学性角度而言也不是很可取的。因为受过西学影响的他们,在传承这些非遗项目时,都会在有意无意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改造,从而破坏了非遗项目的原真性。为确保所传项目的纯正性,在挑选传承人时,更应该挑选那些很少受到过外来文化影响的土著居民。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能以传承人的标准对待所有80后非遗学徒。现在社会把传承与创新都统统推给了传承人,让他既要原汁原味地传承,又要不断创新,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传承人无法承受之重。
社会为了发展会把人分为两类:一类负责保护,一类承担创新。文物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属于前者,他们的任务就是把历史上创造并保存或传承至今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保存或是传承下来,为另一部分人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参考。非遗传承人只要能保证传统工艺原汁原味地传承就已经足够了,至于创新,完全可以让创新人才来做。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传统工艺的原汁原味,也有利于创新人才发挥聪明才智。
而作为80后的年轻一代,由于他们本身并不是非遗传承人,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按着传承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他们。而对于他们而言,喜欢传统的可以原汁原味地传承,以后走传承人这条路,喜欢创新的,可以利用老艺人给他们留下的各种资源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苑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传统文化保护得怎么样,对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非遗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没有这些文化基因,我们的文化就会断流。”
两年前他去过埃及,站在高高的金字塔下他感慨万千。他问埃及导游,这么高大的金字塔是怎么建成的?导游说,不仅仅是她,整个埃及人都已经不知道了。他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什么叫文化断流。“文化断流”指的并不是物质遗产——金字塔、长城还有没有,而是所建造这些金字塔、长城的技术还有没有。哪怕是金字塔、长城还在,而建造金字塔、长城的技术已经消失,就说明这个国家的传统已经断流,这个国家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原动力。
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不容乐观。80后非遗产传承重任在肩。年轻一代理应担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把我们祖先创造出来并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继承下来,传承下去。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合著)。近年来,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文联中国文艺理论创新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多种奖项。2002年参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总体策划。2003年至2004年赴韩从事文化遗产学研究,是我国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起步最早、研究成果最多的实力派学者之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2010-07-19 15:4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