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陈平原:中文百年,我们拿什么来纪念?
  作者:陈平原 高明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09 | 点击数:13418
 

四院鸟瞰图,当年北大中文系所在地(北大档案馆提供)

西南联大中文系1946年师生合影(北大档案馆提供)

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1957年毕业合影(杨铸提供)

沈从文在昆明(1938年,选自《沈从文全集》)

 

  1910年—201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00周年。作为中国最早的中文系,
其建立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学开始形成现代的独立的学科。中文百年变迁,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创办肇始 不是重要,而是人才多、花钱少

  新京报: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成立的“中国文学门”,是我国最早的中文系。在西方现代大学的学科中,法学、医学和神学是三大最古老的学科,那么中国现代大学创建中文学科的初衷是什么?

  陈平原:晚清提倡“新教育”者,一开始并没把“中国语言文学”作为相关诉求。时人普遍贬考据、辞章、帖括为“旧学”,尊格致、制造、政法为“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废虚文”而“兴实学”。

  新京报:可“文学教育”最终还是进入了改革者的视野,为什么?

  陈平原:因为不管是举人梁启超,还是大臣张百熙、张之洞,一旦需要为新式学堂(包括大学堂)制定章程,只能依据当时的译介略加增删。而西人的学堂章程,即便千差万别,不可能没有“文学”一科。于是,不被时贤看好的文学教育,由于大学堂章程的制定,居然得以“登堂入室”。

  新京报:有点阴差阳错的味道。

  陈平原:对比晚清三部大学堂章程,不难感觉到文学教育的逐渐浮出。1898年的《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开列十种“溥通学”,十种“专门学”。前者“凡学生皆当通习者也”,故有“文学第九”之列;后者培养朝廷亟须的专门人才,故只有算学、格致学、政治学(法律学归此门)、地理学(测绘学归此门)、农学、矿学、工程学、商学、兵学、卫生学(医学归此门)。也就是说,“文学”可以作为个人修养,但不可能成为“专门学”。

  新京报:问题在于“文学”还是成了一门“专门学”。

  陈平原:因为在1902年,张百熙奉旨复办因庚子事变毁坏的大学堂,并“上溯古制,参考列邦”,拟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此章程对“功课”的设计,比戊戌年间梁启超所代拟的详备多了,分政治、文学、格致、农学、工艺、商务、医术七科。文学科又有经学、史学、理学、诸子学、掌故学、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等细目。将“词章学”列为大学堂的重要课程,不再将其排除在“专门学”之外,总算是一大进步。

  新京报:是什么原因让“文学”从“专门学”变成了一门重要学科?

  陈平原:第二年,也就是1903年,张之洞奉旨参与重订《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内设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等八个分科大学堂(接近欧美大学里的“学院”)。

  其中,文学科大学分九门:中国史学、万国史学、中外地理、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俄国文学、德国文学、日本国文学等。不用说,后五者纯属虚拟。与中国文学门从课程安排、参考书目到“文学研究法”都有详尽的提示截然相反,英、法、德、俄、日这五个文学专门,均只有不着边际的寥寥数语。单有设想不行,还得有合格的教师、学生、校舍以及教学资料。1910年京师大学堂各分科大学正式成立,其中有虚有实;中国文学门之所以步履比较坚实,不是因为它格外重要,而是因为我们这方面的人才很多,而且花钱较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新京报 2010-10-09 09:26: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化的假设
下一条: ·艾尔·巴比谈社会调查的职业伦理
   相关链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张多]基于文史传统的交叉学科实践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通告║ 北京大学中文系招聘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启事·[陈连山]我的屈老师
·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院士论文集《神话与民间文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陈泳超荣获北京大学第十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北京大学民俗学与人类学“日常生活”专题讲演公告·希捷存储保护中国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北京大学首批全球网络公开课正式上线:王娟博士主讲的《民俗学》忝列其中·十年光阴背后的开放理念──北京大学暑期学校探索
·[王文宝]北京大学与中国民俗学运动80年·[段宝林]追忆王瑶先生
·第四届“费孝通纪念讲座”在北京大学举行·[王文宝]常惠对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贡献与台湾出版的“俗文学丛刊”
·北京大学召开中国文学史学科百年学术讨论会·[讲座预告]迪姆·罗仪德:Thinking Big in Folklore (北京大学10月13日下午)
·“狂言”回乡──日本大师北大详解“狂言”文化·山高歌远——走进吕家河民歌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