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罗阳]西双版纳傣族传统道德的维持机制
  作者:罗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08 | 点击数:11043
 

 

西双版纳傣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受汉文化影响小,完整地保持本民族的社会文化,如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被社会认可的传统的婚姻道德、社会公德、宗教道德和政治道德等。这些道德对家庭维系、邻里和睦、维护社会公益事业、保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权益、巩固边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传统道德如何长久维持?探讨这个问题,了解西双版纳傣族传统道德的维持机制,或许对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所借鉴。
要弄清西双版纳傣族社会传统道德的维持机制,须了解与道德有关的社会因素。从可知的资料中发现,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的民间谚语、宗教、法律、经济制度等,皆对传统道德有不同的维持功能。笔者将这些社会因素划分为传承、压力和强制这三大类机制分述如下。
 
一、传承机制
 
任何一个社会成员,要遵从该社会的道德准则,首先是学习并掌握它,继而将其内化为自觉的意识以指导个体行为。传承机制是将社会认可的道德传给下一代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学会不同角色的道德知识,以及作为全体社会成员应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这是社会化的任务之一。西双版纳傣族社会中的社会化组织有佛寺、家庭、家族。社会化的施行者有高级僧侣、土司、民间艺人(歌手)、家长。他们传递的道德是社会认可的传统道德。
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在50年代以前,国家开力的学校极少。普通百姓的子女不上学。佛寺却遍布村寨,佛寺实际上是“教教”(宗教与学校教育)合一的机构,既传播宗教也传授傣文化。而且,傣族社会认为男性成员必须入寺过一段时期的僧侣生活,才算是受过教育的人。否则,社会视其为未开化者,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姑娘也不愿与他结婚。所以,男孩都被家长送入寺院学习宗教知识、戒律和傣文。还俗以后,将宗教的道德观也带入日常生活。男子除入寺受教育外,家长也负有教育的责任。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的上层和民间流传着傣文抄本《布双朗》,直译为“爷爷教育子孙”,又译《祖训》。据说此书是召片领继位前应读的八本经典之一。民间还流传有《教训儿子处世的道理》、《教训妇女做媳妇的礼节》的文本。其内容涉及做人的品德、社会公德等,如《教训儿子处世的道理》中教育青年要与人为善、待人和气,尊重僧侣、老人和有知识的人,不欺侮妇女、小孩,善待外乡来人,助人为乐,勤劳好学、不偷盗等。在《祖训》中还讲到“要学习各种知识,不要使坏心眼害人”,“要向知识渊博的人学习”,“想有知识要勤学问”,“想吃饱饭勤种田,想吃鱼虾勤挖塘”,“有权有粮时,要可怜无田地的穷人”等。在《教训儿子处世的道理》中,父亲对儿子说:“对人要和气,不要一不合意就发脾气。不要倚仗有势力的人去欺压没势力的人,这样做法,就象坐在危楼上一样危险。不尊重佛爷、老年人,不听父母的话,是不对的。看不起女人和小孩,喝很多的酒,每天睡得早,起得迟,这都是不对的”。还告诫儿子:“不要接近犯人、强盗、小偷、流氓,更不能和他们交朋友,这会使你变坏的”,“不要陷害别人和放毒给别人”,“孩子,你们应接近医生、占卜者、教师和比你有学问的人”。
关于社会公德的教育,《祖训》中有“不要拆毁寨门”、“不要砍菩堤树”、“不要改动田埂、不要大斗小称”,“不要砍伐龙树,(注:龙树,又译为垄树,是傣族寨子边的森林,它既是村民祭祀本寨神的场所,也是寨公墓。人们认为砍了龙树,会触犯神灵,招致灾难。)不要砍树挡路”,“不要在渡口边拉屎、不要在三岔河口洗澡”,“修桥补路盖‘萨拉’(注:萨拉是傣族村寨路边的凉亭,备有鲜凉水,供路人休息、喝水,是一种公益设施。)要热心”。
有关婚姻家庭道德的教育,《祖训》的观点是要赡养父母、男女平等。如“不要抛弃父母”,“不要将妻子当‘召’来供奉,不要将丈夫当雇工”,“不要娶三嫁女人(注:三嫁女意为离过三次婚或当过三次寡妇的女人。)来做妻”等等。
民间故事、谚语除宣扬上述道德观外,还指出做个有道德的人的意义,如“为人无道德,花开无香味”,“宁丢银、不丢脸”,“是虎种应留虎纹,男子汉应留功名”。还劝告人们“为人要正直,不要两面鬼”,“不合理的事别办,不合法的事别干”,“别挑过重的担子,别干盗窃的勾当”,“不骗他人财物,不占他人便宜”,“别为非作歹,以后成罪人”。教育社会成员,与人交往“说话要有分寸,议论要有证据”,“别人有错,态度应和霭,别人隐情,应自觉保密”,“不轻信谗言,不采纳恶语”,“人家劝告有益,人家挑拔有害”等。还宣传团结和互助的公道。如“互助能使荒山变良田,团结能使草坪变村寨”,“要吃饭,同出主意,想丰收,互相帮助”,“互不往来路荒凉,互相交往路宽广”等。
西双版纳傣族的土司、头人们从其统治地位出发,也不忘教训百姓,安份守已,不超越自己的社会等级,遵守道德规范。如《土司对百姓的训条》中讲到“寨子边的树林应保护,不能去砍”,“寨子上和其他地方的龙树不能砍”,“寨子边的水沟、水井,就是不要的也不能填”,“大佛爷是教过你读书的人,你有势力的时候,也不能欺压他们。学生不能偷老师的东西”,“没有信义的人和好吃懒做的人,是会被看不起的。自高自大的人,是不对的”。还教育百姓不跟坏人学,“不要破坏别人的婚姻”,不与流氓交朋友,做个“不欺软怕硬的人,是会受到别人尊敬的”等。
上述道德的传播,使社会成员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他们继承这些道德后又传递下去,如此代代延续,形成传统道德的传承机制。
当然,社会认可的道德仅有传承机制是不足以维持下去的。传承机制只维持道德在社会成员中的观念传递,还须有使道德从观念转为行为的维持机制,促使人们的行为按道德观的要求去做,若有违反,则受一定的惩罚,以维护道德规范的实现。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的运行机制中,存在着这样的维持机制,即压力机制和强制机制。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向柏松]道教与水崇拜
下一条: ·[林河]对中国西王母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
   相关链接
·[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
·[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
·[霍志刚]建构与融合:遗产旅游语境下泼水节神话资源转化的路径研究·[何庆华]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霍志刚]遗产旅游与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李斯颖]德宏傣族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与文化记忆·[侯兴华]文化冲突视阈下云南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与边境社会稳定
·[万建中]民间文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载体·[金红]论傣族乐器“光邦”的象征功能
·[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周福岩]传统道德惯习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
·[岩温宰香]傣族献祭竜林仪式的空间场域与文化传承意义研究·[袁宣民]美味佳肴撩人醉——《饮食文化》介绍
·[郭中丽]傣族孩童教养互动机制研究——以云南沐村傣族为个案·傣族:在东南亚国家及其相互交往中举足轻重
·[万建中]民间文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载体·[孙九霞]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