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摘·
序言
这本书能够被译成中文,我深感荣幸,因为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宗教和文化里,有太多的东西源自中国。我曾希望能寻求到日本物质文化的中国之根,并将中日两国的生活标准作一番比较。然而读者最终会发现,纵观全书,只有两处涉及到了中国:一是在讨论人口模式的章节里,我提到日本的家庭模式与欧洲更相似而不是中国,但并未详述;另在最后一章,我也提到日本和中国的不同之处。由于我不会中文,咨询了一些美国的中国学者,他们又多无法为我提供详细资料,对中国和日本的比较研究也就只好流于粗浅了。我发现,日本的家族系统和中国迥然不同;在19世纪,日本的粮食亩产量要高于其他所有亚洲国家。但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何在,我只能臆测。
希望这本书能激发中国的研究者探索这些问题,也希望在这一领域已有所得的中国学者们能够有机会将研究成果介绍到全世界。
最后,向本书的中文译者张键君致以衷心感谢!
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大多起源于15和16世纪,部分来自室町幕府精英的物质文化,部分是由于战国时代的纷争以及大名和统一者们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实力造成的技术发明和物资的发展壮大。具讽刺意味的是,战争往往有助于造福人类的事物之产生——拿破仑军队为保存食物所发明的马口铁罐头盒就世所共知——而16世纪的日本也一样会发生这种情况。然而,室町时代精英和战国的大名斗争发展出来的物质文化,仅仅造福了一小撮人,直到德川时代,和平和经济的增长,才使这些文化普及到日本的广大民众中去。经济史学家一直在争论德川时代经济发展的程度、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经济发展的总量如何,但研究日本物质文化的学者发现,日本人生活的变革是由于17世纪以来财富的增长。⑥由于日本和欧洲在19世纪中期的生活标准并不一样,更由于日本当时尚未工业化,我们往往低估了日本在德川时代的生活水平。
平民的住宅被称为“民家”,它们见证了普通大众的财富水平和生活标准的提高这一重要历史趋势。建造民家的风格和技术都是15和16世纪发展起来的,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加,人们买得起建筑材料和工具,也雇得起专业木匠来修更大更优质的居所,这些风格和技术就得到了普及。
·插图·
继续浏览:1 |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