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苏珊 B.韩利: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隐蔽的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英] 苏珊B.韩利   译者:张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30 | 点击数:9674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隐蔽的物质文化遗产

[英]苏珊 B.韩利 著, 张键 译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0年8月1日 第1版
平装: 205页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108034564, 7108034565
条形码: 9787108034564
产品尺寸及重量: 20.8 x 14.2 x 1.2 cm ; 341 g

 

内容简介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能够被译成中文,我深感荣幸,因为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宗教和文化里,有太多的东西源自中国。我曾希望能寻求到日本物质文化的中国之根,并将中日两国的生活标准作一番比较。然而读者最终会发现,纵观全书,只有两处涉及到了中国:一是在讨论人口模式的章节里,我提到日本的家庭模式与欧洲更相似而不是中国,但并未详述;另在最后一章,我也提到日本和中国的不同之处。由于我不会中文,咨询了一些美国的中国学者,他们又多无法为我提供详细资料,对中国和日本的比较研究也就只好流于粗浅了。我发现,日本的家族系统和中国迥然不同;在19世纪,日本的粮食亩产量要高于其他所有亚洲国家。但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何在,我只能臆测。

  希望这《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能激发中国的研究者探索这些问题,也希望在这一领域已有所得的中国学者们能够有机会将研究成果介绍到全世界。

  最后,向《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的中文译者张键君致以衷心感谢!

编辑推荐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荣获199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 John Whitney Hall Book Prize。

  John Whitney Hall是黄仁字先生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之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一奖项是英文的日本和韩国研究专著的最高荣誉,每年仅数种书籍获提名参选,只有一《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可以获奖。

  要找到日本现代化的根源,不应盯着明治时代,而应追溯至更早。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一个近乎完全与世隔绝达两个多世纪的国家,在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且罕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为何、又如何使其居民过上了如此高水平的好日子?这个社会的资源利用之高效,使其人民生活简朴自律而健康,创造出了一种以朴素为美的文化。这些,对现代化建设其实是最功不可没的。

  消费者倾向于传统商品,说明国家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并未将宝贵的外汇用于消费品。这对日本来说是意义深远的,因为它不仅使日本可以在人均收入低于西方国家的条件下开展工业化,而且能在落后英国一个世纪之久后迎头赶上。

  在德川时代,……人们并不将全家所有的艺术藏品都展示出来,而是依照时令或场合,将某一具代表性之物悬于龛内,并伴之以一两件其他东西,比如花瓶。关注的焦点就落在那件具代表性的东西上面。这家人以之为傲,于是将它展示给客人。家里的每样藏品可能都很华贵,但只有独赏其中的一件,而不是将别的东西也罗列出来争奇斗艳,才更能体现出奢侈的精髓。这种以清寂行奢侈的作风在很多传统艺术形式中都得到了体现,而德川时代的有钱人正是非常热衷于这些艺术形式。

  ——摘自《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

媒体推荐

  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见解和信息……韩利向学者们提出了挑战——如何纠正英语世界中长期以来忽视工业化前后普通日本人日子过得究竟如何的研究的倾向。与此同时,对那些迷恋于发现如何建造住宅、如何洗涤和缝补衣物、如何准备膳食、如何处理粪便的人来说,这本书也可以令人手不释卷。

  ——美国《经济史评论》

著译者简介

  苏珊·B.韩利,美国华盛顿大学日本研究和历史学教授。
  张键,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硕士,专攻近世日本印刷与通俗文化。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序言
第一章 德川时代日本人的身体健康水平
第二章 住房和家装
第三章 资源有效型文化
第四章 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 城市卫生与身体健康
第六章 人口模式与幸福生活
第七章 平稳过渡——从德川时代到明治时代
第八章 从比较的视角看身体健康 

 


继续浏览:1 | 2 |

上一条: ·[日]福田亚细男:《日本民俗学方法序说──柳田国男与民俗学》
下一条: ·[斋藤达次郎]纳西族东巴教神话与蒙古叙事诗
   相关链接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岩本通弥]“作为日常学的民俗学”思考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