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洛带遗风 谛听客家心灵的声音
  作者:余茂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30 | 点击数:11301
 

  哭嫁之后,姑娘便在亲朋邻里“唱祖宗”“唱爹娘”“唱姐妹”“唱戴花”“唱上轿”等的声声唱词中,拜别父母,盖好头帕,打伞上轿。于是旗旗郎伞、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就行进在了山乡的原野上。一路上,轿夫也会送上许多的吉祥唱词:“大花大轿,龙凤呈祥;闪闪悠悠,一帆风顺;天长地久,长发富贵……”及至男家,鼓乐声起,鞭炮阵阵,但轿夫并不落轿,只是一味高唱:“一顶轿子红彤彤,新娘嫁个新郎公。一顶轿子花又花,来年添个胖娃娃……”直到主人家奉上大礼封后,方才唱道:“封龙口,封龙口,祝贺新郎新娘活到九十九。轿子落轿,买田置地。”落轿之后,童子掀帘,妇人牵手,新郎迎出新娘踩席入堂,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新郎用系上红绳的竹筷挑起新娘的盖头,司仪便高唱:“先拜天地——转拜父母——夫妻对拜——入洞房——礼成!”唢呐鼓乐随之高奏,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是一阵紧接一阵,一场热闹喜庆的婚宴就开始了。

  但婚礼更为精彩的还在入夜的“闹洞房”。按照客家人传统的说法,闹的人越多,两口子的生活才会越过越红火。闹洞房是从铺床开始的,铺床人会边铺床展席边说唱道:“中间一把草,两个同到老”“席子摆得四四方,明年早早买地方”等等。而到真正闹洞房的时候,那四言八句的吉语和唱词就更为丰富了——“手拿金斧逗花床,先来向你送金娘”“把你红包取双数,明年早早生个读书郎”“一张床,四四方,中间栽根柏树秧;柏树籽,娃娃多,十个儿子九登科”……幽默风趣的吉祥说唱,直把婚礼掀入高潮,直把新人带到良宵。

  二、客家歌谣 洋洋风情中的礼俗教诲

  农历八月的一天,洛带镇金龙村的小钟姑娘一大早就起来了,因为要参加村里组织的客家歌谣比赛,她不仅把漂亮的辫子梳了又梳,还特意穿上了那件不久前才专门找人缝制的蓝花布对襟盛装。小钟所在的金龙山村,离洛带古镇只有5公里。这里湖光山色,森林密布,风景如画。村因山谷有湖名金龙湖,山顶有古寺名金龙寺而名。后来地方政府为发展旅游业,又在湖与寺之间,修建了一条蜿蜒山脊的金龙长城。由于村民多为客家人,加之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小,山村呈现的客家风情更加质朴、浓郁。

  今年20岁出头的小钟,不仅人长得漂亮,性格也开朗大方,歌声更甜美亮丽。说着,她便在果林环抱的院坝里唱了起来:“桃花树,李花树,红红白白开无数。一泼大水一泼风, 千花万花一夜空。昨晡日(昨日)看花花正好,今晡日(今日)看花只有草。细仔(小孩)大了大人老, 孝顺爷娘要趁早。”别说,那客家话语唱出来的歌谣,唱腔轻快、风趣,对我而言别有一番亲切的感觉。

  其实这首题名《劝孝顺》的歌谣我小时也唱过,是在识字之前阿公阿婆就教会我的。记得儿时春节拜年的时候,为讨老辈子欢心,小孩们一般都会比赛着唱这首歌谣。当然,童年时的想法是“拜年,拜年,红包拿来”,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步理解了长辈的辛劳,并从歌谣里深深体会到人之大节的孝顺意义。除此之外,印象深刻的还有劝学童谣《月光光》中唱到的“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有“阿鹊叫,来报喜。不报别的喜,只报你家内外有规矩”的《劝和顺》,有“春来百花娇,日出蒙露消; 穷人不消焦,勤俭忠厚会翻梢”的《劝耐贫》等等。

  在客家社会中,与迁徙一同滋生的乡愁,以及与乡愁共生的对根的溯源,都有着对中原的集体认同意识,而表现在他们鲜活礼俗生活中的,则更多承载了中原崇儒重教的风尚。客家人把宋代理学大家朱熹修纂的《家礼》作为本族的礼仪规范,其林林总总的家谱也多以“遵朱文公家礼”为标榜。当中原文化不断融合之时,偏安一隅的客家人反而维持了它的古意,以至于当年黄遵宪行走在闽、粤、赣客家地区时,也不禁发出“礼失求诸野”的感慨。不仅如此,客家人还把儒学宣扬的礼乐文明,深入浅出地编入歌谣的唱词中,从小教诲,代代传诵。

  上午十时,山村湖畔大坝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戴着红领巾的学童们,小钟那样的俊男俏女们,甚至好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纷纷上台一展歌喉。于是,那些祀祖先、孝父母、重师尊、和乡邻、惩懒惰的客家歌谣便婉转悠扬地飞进山林,飘入湖里。鸟鸣唱和,湖水激起轻轻的涟漪,一时间,我还以为自己和黄遵宪一样,走进了那片“礼失求诸野”的客家原乡。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 2010年9月20日

上一条: ·陈思达:七月十五中元节
下一条: ·千年古蜀道 一条珍珠链
   相关链接
·[刘钦泉]赣闽粤边客家宗族的民俗与区域联系网络述论·[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
·[陈平梅]民谣中的井冈山宁冈客家民俗初探·[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温小兴 金艳]客家米酒的文化塑造与品牌建构
·[穆昭阳 颜磊]赣南客家农业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利用问题探讨·[边泽星]台湾地区高雄美浓油纸伞工艺考
·[何志清]赣南客家原生态体育文化的活化石·[张凤英]闽西客家春耕习俗的展演与记忆
·[杨烁]祖先信仰与乡村治理研究·[王焰安]韶关客家民间传说类型概说
·[黄秋菊]台湾六堆韩愈信仰与地方小区营造·[周雪香]民间信仰与移民社会: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
·[王维娜]“有情”与“无情”:长汀客家山歌主题研究·[万建中]客家研究的文化政治学
·[王天鹏]客家送大神仪式的人类学思考·[林晓平]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析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