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之后,姑娘便在亲朋邻里“唱祖宗”“唱爹娘”“唱姐妹”“唱戴花”“唱上轿”等的声声唱词中,拜别父母,盖好头帕,打伞上轿。于是旗旗郎伞、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就行进在了山乡的原野上。一路上,轿夫也会送上许多的吉祥唱词:“大花大轿,龙凤呈祥;闪闪悠悠,一帆风顺;天长地久,长发富贵……”及至男家,鼓乐声起,鞭炮阵阵,但轿夫并不落轿,只是一味高唱:“一顶轿子红彤彤,新娘嫁个新郎公。一顶轿子花又花,来年添个胖娃娃……”直到主人家奉上大礼封后,方才唱道:“封龙口,封龙口,祝贺新郎新娘活到九十九。轿子落轿,买田置地。”落轿之后,童子掀帘,妇人牵手,新郎迎出新娘踩席入堂,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新郎用系上红绳的竹筷挑起新娘的盖头,司仪便高唱:“先拜天地——转拜父母——夫妻对拜——入洞房——礼成!”唢呐鼓乐随之高奏,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是一阵紧接一阵,一场热闹喜庆的婚宴就开始了。
但婚礼更为精彩的还在入夜的“闹洞房”。按照客家人传统的说法,闹的人越多,两口子的生活才会越过越红火。闹洞房是从铺床开始的,铺床人会边铺床展席边说唱道:“中间一把草,两个同到老”“席子摆得四四方,明年早早买地方”等等。而到真正闹洞房的时候,那四言八句的吉语和唱词就更为丰富了——“手拿金斧逗花床,先来向你送金娘”“把你红包取双数,明年早早生个读书郎”“一张床,四四方,中间栽根柏树秧;柏树籽,娃娃多,十个儿子九登科”……幽默风趣的吉祥说唱,直把婚礼掀入高潮,直把新人带到良宵。
二、客家歌谣 洋洋风情中的礼俗教诲
农历八月的一天,洛带镇金龙村的小钟姑娘一大早就起来了,因为要参加村里组织的客家歌谣比赛,她不仅把漂亮的辫子梳了又梳,还特意穿上了那件不久前才专门找人缝制的蓝花布对襟盛装。小钟所在的金龙山村,离洛带古镇只有5公里。这里湖光山色,森林密布,风景如画。村因山谷有湖名金龙湖,山顶有古寺名金龙寺而名。后来地方政府为发展旅游业,又在湖与寺之间,修建了一条蜿蜒山脊的金龙长城。由于村民多为客家人,加之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小,山村呈现的客家风情更加质朴、浓郁。
今年20岁出头的小钟,不仅人长得漂亮,性格也开朗大方,歌声更甜美亮丽。说着,她便在果林环抱的院坝里唱了起来:“桃花树,李花树,红红白白开无数。一泼大水一泼风, 千花万花一夜空。昨晡日(昨日)看花花正好,今晡日(今日)看花只有草。细仔(小孩)大了大人老, 孝顺爷娘要趁早。”别说,那客家话语唱出来的歌谣,唱腔轻快、风趣,对我而言别有一番亲切的感觉。
其实这首题名《劝孝顺》的歌谣我小时也唱过,是在识字之前阿公阿婆就教会我的。记得儿时春节拜年的时候,为讨老辈子欢心,小孩们一般都会比赛着唱这首歌谣。当然,童年时的想法是“拜年,拜年,红包拿来”,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步理解了长辈的辛劳,并从歌谣里深深体会到人之大节的孝顺意义。除此之外,印象深刻的还有劝学童谣《月光光》中唱到的“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有“阿鹊叫,来报喜。不报别的喜,只报你家内外有规矩”的《劝和顺》,有“春来百花娇,日出蒙露消; 穷人不消焦,勤俭忠厚会翻梢”的《劝耐贫》等等。
在客家社会中,与迁徙一同滋生的乡愁,以及与乡愁共生的对根的溯源,都有着对中原的集体认同意识,而表现在他们鲜活礼俗生活中的,则更多承载了中原崇儒重教的风尚。客家人把宋代理学大家朱熹修纂的《家礼》作为本族的礼仪规范,其林林总总的家谱也多以“遵朱文公家礼”为标榜。当中原文化不断融合之时,偏安一隅的客家人反而维持了它的古意,以至于当年黄遵宪行走在闽、粤、赣客家地区时,也不禁发出“礼失求诸野”的感慨。不仅如此,客家人还把儒学宣扬的礼乐文明,深入浅出地编入歌谣的唱词中,从小教诲,代代传诵。
上午十时,山村湖畔大坝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戴着红领巾的学童们,小钟那样的俊男俏女们,甚至好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纷纷上台一展歌喉。于是,那些祀祖先、孝父母、重师尊、和乡邻、惩懒惰的客家歌谣便婉转悠扬地飞进山林,飘入湖里。鸟鸣唱和,湖水激起轻轻的涟漪,一时间,我还以为自己和黄遵宪一样,走进了那片“礼失求诸野”的客家原乡。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 2010年9月20日
|